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赐,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更是赋予了泥土神奇的色彩。
国庆中秋期间,央视的西津渡新闻。
巧手慧心的民间匠人于是把泥土演绎成了丰富多彩的泥塑艺术,镇江华山太平泥叫叫便是其中的一支。它源于南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于2006年被列为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所拥有的与生俱来的原始魅力,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折射出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老的历史渊源
在镇江东南60余里的“江南第一村”——华山村里,太平泥叫叫是这个古老村落特有的泥塑吉祥玩具。
相传,辅佐大禹治水的大将张渤率将士到华山村扎营治水,正好遇上久旱无雨,张大将便命人挖井来解决民众的缺水问题,挖好井后,张大将亲自尝看水是否有毒,不料中毒身亡,当时脸为黑色。老百姓们为感念张大将之恩,便建庙、塑像、供奉、祭祀、尊为张王,并用当地的粘土,以土塑其型,随形就意捏出各类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用发簪钻出哨孔,晾干焙烧为黑色,点上颜色,涂上松香。
泥叫叫全身乌黑犹如张王的黑脸,吹起来声音响亮清悦,以此来招张王之魂,并祈求太平,太平泥叫叫名称由此而来。
![]()
太平泥叫叫在华山村世代相传,有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与群众基础,是集民间智慧、趣味内涵并重的历史文化产物。
传说,小孩子只要吹响了泥叫叫,就会吹去晦气,平平安安。因此,每逢这里的庙会,大人们总要买一个太平泥叫叫给家中孩子,“乖乖,快吹,用劲,一吹就太平了。”此为“太平泥叫叫”又一种诠释,寄托了人们对后代的期望与祝福,也被外国人称为“可以带来幸福的泥哨子”。
独特的美感与有趣的灵魂
"泥哨俏形怪有神,妙音悦耳又怡人。
牛如负轭耕田野,马似脱缰闯野程。
犬吠羊鸣鸭嘎嘎,龙吟虎啸鸟嘤嘤。"
民间玩具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都承担着传承信仰习俗的责任。
太平泥叫叫集捏塑、刻压、哨孔、烧制、绘画等独特技艺于一身,散发着浓浓的古朴气息。它没有固定的题材和形态,与远古的象形文字、图腾的气息相同,更多地是反映民间的传说和习俗,意蕴深厚。
其构形独特,包括单一构形、混合构形等,其中一些珍禽异兽的构型尤让人费解,颇感神秘;
从创作纹样上来说,大致分为牡丹纹样、梅花纹样、桃花纹样和鱼鳞纹样;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有一梳印、一点红、一线白等。创作者在创作时通过自己的构思,利用不同的纹样和手法进行原创,使作品造型独特、创意十足,一般寓意吉祥、平安或大丰收。
太平泥叫叫的古朴和特殊就在于将人们内心情感物化的过程,兼具独特的美感和有趣的灵魂。
![]()
太平泥叫叫虽小,但制作工序繁多,工艺讲究,旧时多出自六七十岁农村老人之手。
制作泥叫叫最基础的材料就是华山脚下的黄泥,其质地黏性强、韧性好、有可塑性。黄泥用水调和适度后经木锤反复来回敲打,成为熟泥,此时泥块坚韧得极难撕扯开,质地紧密,细腻无比。制作时技法传统,不使用任何模具,仅靠想象力和双手,以揉、搓、拍、捏等工艺技巧,制作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实实在在的手工艺品。捏好的太平泥叫叫,晾干、插孔后,放进锅灶中焙烧,烧20分钟后取出,涂上松香,一只乌黑锃亮的太平泥叫叫就做成了。
做成的泥叫叫轻吹即响,上面有3个或者3个以上的孔,不论大小均可发音,或清脆,或低沉。孔洞里包含一段空气柱,吹气时空气柱振动发声。调节不同的孔洞角度,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通过调节音孔的角度便可以控制发音的音质,虽不像陶笛一样可以吹出曲子,但每一次的空气对流都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每个泥叫叫上的音孔,都是由手工艺人们用发簪类的小棒在泥胎上随意捅扎而成。
![]()
技传万家欢
太平泥叫叫传承模式为家族传承,这种传承模式多源于民间保守的门户之见。艺人与艺人们之间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技艺,捏塑太平泥叫叫没有定式,完全靠艺人内心的领悟,属于一种主观化、情感化的创作。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太平泥叫叫与其他很多民间文化一样,是值得探讨的艺术课题。
为了不让这一流传千年的艺术消失殆尽,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宝康先生用诚意打动了艺人李国英老人,克服了老传统的羁绊,将手艺完整地传承了下来,并成立了“太平民俗民艺馆”,在保存其民俗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在题材、造型以及烧制流程和技法方面不断创新,使其更加时尚化、通俗化,以满足现代审美需求。
![]()
周宝康认为,只有把太平泥叫叫做得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才能被大家接受,才能被更多人喜爱。他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在传承原始制作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将生活气息融入捏泥艺术。很多作品走“萌系”路线,十二生肖系列产品中每一个生肖都色彩饱满、可爱萌动,深受年轻人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镇江三怪》取材于镇江饮食民谚“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获得全国旅游博览会旅游纪念品大赛铜奖;作品《洪荒之子》荣获了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民间文艺最高奖——迎春花奖。
![]()
![]()
如今的太平泥叫叫技艺传承,除了师徒相授外,在西津渡小码头街的“太平民俗民艺馆”——镇江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太平泥叫叫)传承点还设有体验区,常年接待各类旅游团、学生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等,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了解学习到这门民间手艺。
随着他们的加入,融合现代艺术审美、文化意蕴和装饰方法,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太平泥叫叫的传承突破了传统,更加具有现代化艺术感染力,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希望。
作者:孙万玉;来源:史志镇江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