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人们常说钻石行业“水”深,可谁曾想这潭水竟浑浊到一眼望不到底!
在各大直播平台上,那些被冠以“高品质培育钻石”名号的饰品,动辄标出近千元的价格标签。
然而,当央视记者悄然深入调查,揭开层层伪装后,真相令人震惊:这类所谓“钻石”的进货成本,竟然低至每克拉仅0.5元。
更让人愤慨的是,这种明目张胆的暴利陷阱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背后盘踞着一条完整且成熟的造假产业链。
![]()
三元成本的仿钻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标价上千的“高端珠宝”
这类骗局的源头遍布多地,其中广西梧州尤为突出——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合成立方氧化锆生产集散地。
质量粗糙的合成立方氧化锆晶体,每克拉采购价仅为五毛钱,几乎等同于免费赠送。
![]()
但在不法商贩手中,这些廉价材料迅速完成“华丽转身”。
经过简易切割与打磨,模仿天然钻石的 facets 工艺,再镶嵌进铜或镍合金打造的戒托之中。
![]()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重头戏——伪造身份。
正所谓“三分相貌七分装”,只需几块钱就能从电商平台批量购入假鉴定证书,还能激光刻印虚假的“腰码”编号。
整套流程走完,原本价值不过3元的小石头,瞬间化身“具备权威认证资质的培育钻石”。
直播间内,主播激情呐喊:“原产地直发,限量抢购!”“一克拉只要165元,比专柜便宜一半!”
殊不知,真正符合标准的培育钻石,单克拉制造成本早已突破千元大关,根本不可能低价出售。
消费者收到的,根本不是宣传中的培育钻石,而是彻头彻尾的冒牌货。
精准设局,专盯信息认知薄弱人群下手
骗子最擅长利用知识鸿沟实施欺诈。
他们清楚多数人难以分辨“培育钻石”“莫桑石”和“合成立方氧化锆”之间的本质差异。
![]()
若你质疑价格为何如此低廉?他们会立刻搬出各种话术应对:“新客专享折扣”“库存清仓处理”“品牌补贴让利”。
若你要求验证真伪?提供的二维码扫码后跳转至仿冒官网,页面设计逼真,极具迷惑性。
更为恶劣的是,此类套路已将目标锁定在防范能力较弱的老年群体上。
![]()
四川曾破获一起典型案件:成本不足30元的劣质“阿胶块”,竟以4980元高价卖给退休老人。
骗子先用“1元秒杀鸡蛋”“健康讲座免费参与”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到场。
随后安排“退休医学教授”“养生专家”登台表演,营造专业氛围。
每隔五分钟就有专人带头鼓掌喝彩,现场气氛热烈如剧场演出,实则为心理操控铺垫。
目的只有一个——瓦解老人警惕心,掏空他们的养老积蓄。
此外,这类违法行为早已脱离个体作案阶段,演变为高度组织化的非法产业。
![]()
从原材料加工,到假冒成品制作,再到线上销售推广,形成完整的黑色闭环链条。
珠宝造假领域中,原料厂、打磨作坊、直播带货团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甚至有第三方服务商专门提供“一条龙造假套餐”:包含伪造证书、复制防伪编码、定制煽动性销售脚本,服务周全。
![]()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更加系统化,构建起“生产—供应—销售”全链条运作模式。
幕后操控者按需定制低质产品,培训“讲师”编造虚假疗效故事,线下门店负责引流成交。
![]()
他们还建立精细化“客户档案系统”,依据经济状况与健康状态对老人分级管理。
高收入且患有慢性病的独居老人,成为重点围猎对象。
定期召开线上会议分享行骗技巧:对丧偶老人打情感牌,频繁上门送米送油送鸡蛋,博取信任只为最终收割。
![]()
结语
值得欣慰的是,监管部门已开始行动,三家涉假平台被处以百万元罚款,直播电商管理新规也即将实施。
但仅仅罚款远远不够,这些不法分子攫取的不只是金钱,更是公众对市场最基本的信赖。
![]()
那些满屏刷屏的“限时捡漏”“史无前例优惠”,本质上都是在收割你的“信息差红利”与“信任资产”。
愿此次央视曝光能唤醒更多人的警觉意识,也希望未来监管力度持续加码,彻底斩断这条黑色利益链,让诚信回归消费本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