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时候边境线上火药味浓得化不开,国家一号召,全国上下青年报名参军的热潮就起来了。唐立忠就是其中一个普通的农家小子,1961年出生在湖南祁阳。家里穷,父母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那年头全国都吃紧,粮食分配凭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他是独生子,从小就帮父母干活,挑水砍柴,练出一身结实肌肉。村里人说,这孩子踏实,不爱瞎闹腾,一看就是靠谱的类型。到了1978年,中越关系闹得越来越僵,边境小摩擦不断,中央下令加强边防,唐立忠听着广播里那些保家卫国的口号,心里头一热,就去乡里报名了。
![]()
体检那天,二十多个小伙子排队,他排在中间。医生量了量身高体重,检查了视力和肺活量,唐立忠顺利过关,其他人有的因为近视有的因为身板弱被刷下来了。他被分到广州军区41军123师368团的特务连工兵排九班,当了个新兵。
入伍时间是1978年12月,那时候部队正忙着备战,训练强度大得吓人。白天负重跑步,晚上学战术,爆破、手榴弹投掷啥的,一点不手软。新兵集训本来要三个月,可边境形势急转直下,1979年2月上旬,部队就接到命令,唐立忠和另外三个新兵一起被调往前线。
2月17日,部队攻打八姑岭103高地,这地方是越军的一个战略要点,地势险要,暗堡火力点密布。唐立忠入伍才52天,还没来得及适应战场,就跟着连队冲锋。
战斗一打响,敌方三个暗堡的机枪火力就把冲锋队压得抬不起头,六名战士当场牺牲,推进完全卡壳了。班长一看形势不对,得有人炸掉这些火点才能往前走,唐立忠自告奋勇,接了这个活。他抱起炸药包,带着手榴弹,一个人往敌堡摸过去。
先是第一个暗堡,他绕着战壕爬,敌人的子弹扫过来,他卧倒躲开,还扔了三枚手榴弹压制火力,然后把炸药包塞进射孔,点火后撤。爆炸一响,堡子就塌了,里面的敌兵全没了动静。
第二个暗堡是另一个战士炸的,火力弱下来后,大家喘了口气。可第三个暗堡最难啃,墙厚地势开阔,唐立忠试了两次都没成。第一次炸药包湿了没响,第二次角度偏了只炸掉一角,敌人火力更猛了。
他没退缩,第三次调整好位置,又冲上去塞包,这次炸得彻底,九个敌兵当场毙命。部队借着这个缺口,一鼓作气冲上高地,全歼了守敌,任务完成。事后,部队上报他的表现,领导直接给他记了一等功,还破格提拔成班长。全军通报表扬,他得了“爆破英雄”的称号。
这事搁谁身上都得说厉害,但唐立忠自己没飘起来。战后他继续在部队干,很快就从班长升到排长,那时候部队复员一批人,他留下来深造。80年代初,他去军校进修,学了爆破和工程专业,回来后带队搞了不少边防工事。说起他的军旅生涯,得说这人低调,干活实打实。
90年代,他调到团副政委的位置,负责政治工作,帮战士们解决思想问题,还组织过几次演习,爆破科目总是拿手好戏。到了2000年左右,他升到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那时候部队现代化建设提速,他参与了几个大项目,像是边境公路修筑和阵地加固啥的。整个过程,他没少下基层,风吹日晒的,身体扛得住。
![]()
22年的军龄,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唐立忠一步步走上来,靠的是那股子从战场上带出来的韧劲。2015年,他以大校军衔转业回家。那时候部队精简,他选择去地方上继续干,进了湖南省的一个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帮老兵们办手续,讲讲国防教育课。
退休后,他偶尔参加些纪念活动,但不爱张扬,村里人问起,他就笑笑说,当年那事儿是集体功劳,自己运气好。说实话,像他这样的老兵,现在社会上少见。年轻人听他的故事,总觉得远,但细想,那时候国家弱,边境不稳,全靠这些普通人顶着。唐立忠的经历,就跟那场战争一样,短促激烈,却留下了长远的印记。
![]()
回过头看,唐立忠为什么能在52天里立下这么大功?一方面是训练管用,那时候新兵集训虽短,但强度高,爆破课上他练得熟。另一方面,农家子弟的底子厚,吃苦耐劳是本能。战场上,机会来了就抓,犹豫不得,这点他做得到位。
战后他的升迁,也不是光靠那一个功,部队看重实干,他带队任务多,成绩稳。搁现在,这故事听起来励志,但也接地气——谁不是从底层爬起来的?大校军衔听着高,其实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积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