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臣的双手,是拿枪还是拿扳手?
对孙英培来说,答案是“都要”。
战场上,这双手能潜行百里,摸到敌人哨卡前安放炸药;回到家,这双手能拆卸飞轮,给邻居的自行车链条上油。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那个在枪林弹雨里为国家挣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侦察连长”,最后竟在街边开了个修车铺,一干就是十八年。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1974年,广东韶关一个叫孙英培的小伙子,凭着一手漂亮的钳工手艺进了部队。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个跟车床、零件打交道的钳工,天生就是块当侦察兵的料。
他脑子活,身手好,性格又开朗,很快就在新兵里冒了尖,直接被挑进了侦察连。
这一下,算是找对了地方。
那双摆弄机器的手,开始学着怎么在黑夜里走路不出声,怎么用一根绳子爬上悬崖。
到了1979年,南疆边境打起来了。
已经是班长的孙英培跟着大部队上了广西龙州前线。
这可是真刀真枪的干仗,不是训练场上的演习。
孙英培像是被激活了什么开关,带着手下的兵,在战前渗透侦察,干得那叫一个漂亮。
仗打完,他胸前多了枚三等功奖章,肩膀上的拐也变成了杠,被提拔成排长,送去军校念书了。
炮火这东西,对有的人是噩梦,对孙英培来说,是把他从一块好钢锻造成一把尖刀的锤子。
时间快进到1984年,老山、者阴山那边的仗打得差不多了,大部队对轰的场面少了,但底下的小动作却越来越要命。
越军的小股部队天天像苍蝇一样,渗透过来骚扰、埋雷、打冷枪。
为了治治这帮人,上头下了命令,从各大军区抽调精锐,组建了五个侦察大队,轮流到云南麻栗坡那块“上班”。
孙英培当时是第43军129师的侦察连连长,他和他手下那一百三十六号人,接到了命令,整编成第二侦察大队第四连,直接开赴前线。
从踏上麻栗坡土地的那一刻起,“孙猴子”的传奇就算正式开演了。
战友们都喊他“孙猴子”,不是不尊重,是打心底里服气。
因为他在那片要命的亚热带丛林里,真跟个猴儿一样,机灵、敏捷,总能想出些别人想不到的招。
第一仗,就得打出威风来。
![]()
1984年9月1号晚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孙英培接到的任务是:干掉越军前沿一个叫“板兰”的哨卡。
这是他们侦察大队过来之后的第一枪,只能赢不能输。
孙英培亲自带队,一群人跟猫一样,悄无声息地摸过边境线,潜伏到敌人眼皮子底下。
等到第二天凌晨,他一声令下,几声爆炸,几下点射,战斗在几分钟内就结束了。
敌人报销了三个,工事被炸上了天,自己这边连根毛都没少。
这一仗,让所有人都知道了,第四连不是好惹的。
要是说搞突袭是技术活,那潜伏就是纯粹熬心志了。
十月份,孙英培又带了个小分队,去一个叫“戈庄”的地方趴着。
这一趴,就是整整十八天。
十八天里,人就像石头一样,得跟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带的干粮早就吃光了,饿了就挖草根吃,渴了就等早上舔叶子上的露水。
最要命的是那林子里的毒虫、蚂蟥,见着肉就往上扑。
战士们一个个被咬得浑身是包,又痒又疼,可就是没一个人吭声。
孙英培自己身上被叮了一百二十多个疙瘩,他还乐呵呵地跟战士们开玩笑:“没事,这下好了,咱们都成野外生存专家了,以后上电视都不用请教别人。”
在那种快把人逼疯的环境里,就是靠着这种乐天派的精神,他们才硬是扛了下来。
侦察兵的核心任务,是搞情报,而搞情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抓活的”。
十月底,孙英培又亲自出马,这次的目标是815高地上的一个越军。
他当捕俘组长,带着人摸了上去。
行动一开始,第一捕俘手张柱兵冲在最前面,一下就把敌人扑倒了,俩人当场就滚在地上扭打起来。
就在这时候,另一个敌人甩过来一个手雷。
战士丁晓兵为了掩护战友,整条右胳膊当场就被炸飞了。
血肉模糊中,这位硬汉愣是没倒下,用仅剩的左手掏出自己的手榴弹,拉开弦扔了出去,给战友们争取了时间。
那边,受了伤的张柱兵死死抱着那个俘虏不放,另一个战士张新献也把企图反抗的敌人按得死死的。
这一仗打得惨烈,丁晓兵失去了一条胳膊,但成功抓到了俘虏。
![]()
战后,丁晓兵被授予“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立一等功。
孙英培不光是勇,更多的是智。
到了1985年3月,他又带队深入敌后,去一个叫“花嘎村”的地方捕俘。
这次,他玩了个更悬的——不开一枪,把人活捉回来。
当天晚上,捕俘小组跟从天而降一样。
张柱兵一脚踹开门,一个人就制住了屋里两个敌人。
张新献和苗金波也同时动手,把另外两个也给绑了。
从踹门到捆人,前后不到一分钟。
可这动静还是惊动了村里人,一帮村民拿着棍子、锄头就把他们给围了。
这要是打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孙英培站在中间,一点不慌,让随队的翻译用越南话大声喊,说他们是执行公务,不要妨碍。
几句话就把人群给唬住,趁着他们发愣的功夫,带着人就撤。
撤退路上,他还指挥战士们在后面布了雷,追兵过来,只听见几声响,就再也不敢追了。
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成了侦察作战的教科书。
张柱兵也因为这次行动,被中央军委授予“捕俘英雄”的荣誉称号,这在整个两山轮战的侦察兵里,是独一份的荣耀。
在老山的一年里,孙英培带着他的第四连,出境作战九次,抓了五个活的,干掉了三十五个敌人。
全连一百三十六个人,一百二十八个立功受奖,成了名副其实的“英雄侦察连”,孙英培自己也荣立一等功,成了“英雄侦察连长”。
1985年5月,他们载誉而归。
孙英培的军旅生涯,走到了最高光的时候。
可谁都没想到,人生的下半场,会是另一番光景。
1991年,时代变了,部队要改革精简。
三十七岁的孙英培,一个正营职的战斗英雄,脱下了军装。
按理说,他这样的一等功臣,地方上怎么也得给安排个好工作。
可因为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他的工作安置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最后成了一个没有单位的“待业人员”。
从前呼后拥的战斗英雄,到无所事事的普通市民,这落差能把人给砸晕。
![]()
有老战友替他抱不平:“连长,你去找找领导啊,你立了那么大功,他们不能不管你。”
孙英培只是摆摆手,笑呵呵地说:“国家正在搞改革,这是大事。
咱们个人吃点亏算啥?
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去给组织添麻烦,拖改革的后腿。”
这个在战场上从没向敌人低过头的汉子,在生活的难题面前,选择了沉默。
他没去闹,也没去抱怨,而是卷起袖子,干起了自己当兵前的老本行——修车。
他在自家临街的墙上开了个小门脸,挂上个牌子,一个自行车修理铺就这么开张了。
从此,韶关的街头,多了一个话不多、手艺好的修车师傅。
那双曾经在地图上指点江山、在丛林里扣动扳机的手,现在每天都沾满了油污。
有人觉得可惜,说一个一等功臣去修自行车,太掉价了。
孙英培自己倒觉得挺好:“靠手艺吃饭,心里踏实,晚上睡觉都香。”
他把这个小铺子,当成了自己的新阵地。
他不仅修车,还用自己的乐观劲儿,成了街坊邻居的开心果。
更重要的是,他有了更多时间陪着年迈的母亲。
他总说,当了十七年兵,亏欠家里的太多了,现在得一点点补回来。
修车铺开了十八年,他修好了数不清的自行车,也用这十八年的陪伴,尽了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
当年的战友,像独臂将军丁晓兵,捕俘英雄张柱兵,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光。
孙英培选择了最不起眼的一条路。
战友聚会时,他还是那个爱开玩笑的“孙猴子”,好像生活的风霜,根本没在他身上留下痕迹。
晚年,孙英培被查出了癌症。
他跟病魔斗了两年,在2020年走了,终年66岁。
他走后,人们才发现,这位一等功臣因为治病,竟然欠了三万多块钱的债。
直到最后,他也没向任何人开过口。
当地政府知道情况后,出面协调解决了这笔欠款,算是社会对这位老兵最后的敬意。
![]()
《解放军报》相关报道及对越自卫还击战侦察作战历史资料。
《英雄侦察连——原陆军第43军129师侦察连征战纪实》,军事谊文出版社。
丁晓兵、张柱兵等战斗英雄的相关访谈及回忆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