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为什么整个连队的冬季蔬菜储备差点泡汤了?”
有的人靠文凭入伍,有的人靠家世入伍,而我,是靠一个冬季的拉练。一九六三年的冬天,部队来我们村拉练,几位战士住进家里那座旧瓦房。天寒地冻,母亲没有炉子,怕他们受冻,就让我每天给兵哥哥们烧炕。那些兵哥哥没闲着,挑水、打扫、还给我家多打两碗饭,多拿几个馒头,配上热乎乎的烩菜。烩菜里辣椒不少,每次我都吃得满头大汗,兵哥哥笑着说:“慢点吃,别噎着。”从那一刻起,我心里就埋下了当兵的种子。
十年后,梦想成真。1973年12月,我以十九岁之龄踏进部队大门,成为一名普通战士。四年军旅中,我当了两年“上士”,具体职务是连队给养员,负责采购连里蔬菜和粮食。那时我们驻防在北方,每到冬季,地里没有半棵青菜,唯一的依靠,就是连队那座大菜窖。地窖里要储存足够一百三十三名官兵吃一个冬天的土豆、萝卜、白菜和洋葱,保证温度在五到十度间,才能防止冻坏或烂掉。
![]()
1975年12月初,连里照例采购两车冬季蔬菜,整整两千多斤白菜和萝卜。连长一声令下:轮流搬。那天,轮到三班上阵。司务长、我和三班的十二名战友,一字排开,开始扛菜。三班里有个贪吃的战友,大家都叫他王志强。他看见新鲜萝卜雪白透红,心里痒痒,却碍于人多、司务长在,也只能干瞪眼。
好巧,司务长这时让我去办公室拿采购清单,他要和炊事班长研究分菜方案。我心想,只是几步路,顺便喝口水。谁知从菜窖到办公室来回居然花了二十分钟。再回头,萝卜白菜全搬完了。司务长见大家没活了,就先带人撤离,只留一个人等我。王志强当仁不让,举手说他愿意。司务长一拍手:“好,就你了。”
![]()
那一刻,他的“小算盘”终于敲响。等司务长和战友们走远,王志强悄悄溜进地窖最深处,扑上一根十斤重的冬萝卜,开吃。根本没人发现,他就像在家里厨房,把萝卜啃了又啃。两根下肚,肚子暖乎乎的,他竟又不急着走,随手靠墙坐下,呼呼直睡。
我拿着清单,从炊事班出来,根本没想到菜窖口被木板和大石头严严实实堵着。我心想他们肯定回去了,就先把菜窖口“密封”好,免得冷空气进来,自己也跟着回宿舍了。到了晚饭点,三班长才发现王志强失踪。他喊几遍没人应,一拍大腿说:“我知道他肯定在菜窖,跟我去!”我们小跑过去,挪开木板,果然见他抱着萝卜,睡得像头猪似的。三班长大叫:“醒醒!你这是要当冻死鬼呀!”王志强迷迷糊糊抬头,睁两眼,又磕两个萝卜当早晚饭续命,然后被我们架了出来,全连哄堂大笑。
![]()
这件事在连队传得沸沸扬扬。有人问:这么冷的地方,萝卜都能当被窝,你怎么能睡得着?王志强举了个栗子:“地窖里温度稳,外面零下二十度,里面还剩五度,我一躺不上被窝都嫌热。”他一边说一边打着哈欠,大家听得那叫一个郑重其事。
通过这件事,我也感慨良多。第一,军队的供应系统不仅要讲效率,还得讲管理。地窖看似简单,却是靠精准的温控和轮值制度支撑。第二,士兵的习性也得被管束——谁知下一次,贪吃会闹出什么更大乱子?第三,这样的故事,折射出军营里的人情和纪律,有时候一堵一锁,都是责任。
![]()
后来,连队逐步用冷藏库取代了传统菜窖,温度更低、更均衡,但也更冷冰冰。偶尔有人提起1975年的那位“菜窖看守者”,仍旧乐此不疲。那一夜的呼呼大睡,成了他的军旅“光荣时刻”。
如果把这件事放到今天,你还会相信吗?零下二十度外面风刀霜剑,地窖里却能暖得让人打呼噜。那扇被木板和石头“锁住”的门,掩藏了多少战士的小心思,又守护了多少连队的温饱?军营里,不只是战斗,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是一出好戏。
![]()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地窖与冷藏库在军队供应中的变迁》;《老兵口中的军营趣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