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号深夜,景德镇珠山大道上,48岁的李俊永瘫在折叠椅上,汗水混着油烟往下淌。这个被网友叫做“鸡排哥”的摊贩,一天只睡了3小时,开了10多个摊位,却还得应付黄牛把他的鸡排炒到60块一份。
![]()
更扯的是,累成这样还有游客抱怨:“你怎么不笑了?情绪价值呢?”
我看到这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景德镇官方脑子进水了吗?
把卖鸡排的当文旅招牌,你是认真的?
一个中学门口的鸡排摊,凭着“鸡排免费、袋子6元”这种荒诞营销和几句顺口溜,4天涨粉19万。景德镇官方看到了,像发现金矿一样,火速给人家发个“文旅推介官”的证书,城管成立专班维持秩序,甚至把摊位搬到陶瓷博物馆附近。
![]()
- 离谱不?一座千年瓷都,放着“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文化不推,非要把一个卖鸡排的架到台前当门面。
国庆前的文旅座谈会上,鸡排哥对着镜头讲“把控食品卫生”,坐旁边的官员表情复杂得要命。网友骂得对:“让卖鸡排的讲城市发展,瓷都的脸都丢光了。”
这不是捡芝麻丢西瓜吗?景德镇有的是底蕴:古窑里烧了上千年的窑火,一代代传承的制瓷技艺,博物馆里让全世界都眼馋的瓷器。可官方宁愿把资源砸给一个鸡排摊,也不愿意好好挖掘这些宝藏。
![]()
说白了,就是懒。深耕文化需要沉下心来,搞网红带流量来钱快啊。
流量来了,接不住还把人累惨
更可笑的是,官方以为发个证书、派几个志愿者,就能接住流量。结果呢?
数十万游客冲着鸡排哥来了,鸡排摊前队伍排百米开外,黄牛趁机把6块钱的鸡排炒到60块,还有冒牌三轮车混淆视听。那个所谓的“工作专班”根本挡不住汹涌的人流。
有游客花两小时排队买鸡排,转头想逛陶瓷博物馆,停车场爆满,打车等40分钟,景区里连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
这些问题今年暑假就出现过——排队久、体验差,游客骂声一片。可官方学到了什么?啥也没学到,还是老毛病,只想着蹭热度,不想着补短板。
看看人家浙江怎么做的。浙江文旅出圈靠的不是某个网红,靠的是“诗画江南”的整体氛围,从交通到服务的全链条保障,文化和体验的深度融合。
**景德镇呢?**临时抱佛脚,把所有赌注压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既累垮了鸡排哥,又寒了游客的心。
![]()
鸡排哥成了“工具人”
最惨的其实是鸡排哥本人。
他本来就是个靠真诚打动顾客的小摊贩,爆红后被官方当成“工具人”:每天应付上千份订单,配合宣传活动,还得自己晒食品检测报告自证清白。
10月3号晚上收摊的时候,游客围着他合影,他挤在墙边几乎窒息,无奈反问:“何必要那样挤啊?”可转身还是得对着镜头说:“10月8号正常出摊。”
他的疲惫早就写在脸上了。从最初的幽默健谈变成机械沉默,却还要承受“情绪价值不足”的指责。
网友骂得痛快:“官方把人当摇钱树,累惨了还要被挑剔,这是什么道理?”
说句不好听的,官方这是把人往死里用。鸡排哥又不是机器人,他也是普通人,也会累,也需要休息。可官方眼里只有流量,哪管他死活。
舍本逐末,毁的是千年瓷都
![]()
这场闹剧最该反思的是景德镇官方。
当一个城市的文旅宣传需要靠街头摊贩撑场面,本身就是失败。流量从来不是“救命稻草”,而是“试金石”——能照出治理的短板,也能暴露文化传承的乏力。
景德镇有无数值得挖掘的宝藏:
- 可以打造“匠人体验营”,让游客亲手制瓷
- 可以推出“瓷文化主题游”,串联古窑、瓷厂、博物馆
- 可以培育“陶瓷文创IP”,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可这些需要沉下心来深耕的活儿,官方偏偏不愿意干。反而沉迷于网红带来的短期热度,以为靠几个流量明星就能把文旅做起来。
做梦呢吧?
10月5号,鸡排哥强撑着说“只用了60%功力”,可发白的嘴唇和沉重的眼皮骗不了人。等流量退潮,被累垮的鸡排哥可能回归平凡生活,景德镇留下的只会是“除了鸡排没别的”的负面印象。
网友的骂声不是苛刻,是恨铁不成钢——恨这座千年瓷都,放着金饭碗不端,非要去抢路边摊的瓷碗;恨官方拿着纳税人的钱,却干着舍本逐末的蠢事。
鸡排哥的疲惫,是景德镇文旅短视最痛的控诉
网友的怒骂,是对城市发展最真的期盼。
希望这场闹剧能打醒沉迷流量的官方:真正的文旅魅力,从来不是靠网红堆砌的虚假热度,而是文化的厚度、服务的温度、治理的精度
别让千年窑火,输给一份6块钱的鸡排。
别让瓷都美名,毁在急功近利的短视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