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印"是云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
那么"半颗印"您听说过吗?
今天我们一起到昆明西翥街道
去看看"半颗印"民居。
![]()
青瓦叠檐,白墙映日,天井一角的老树斜探出半墙树影,这不是完整的"方方如印",而是独特的"半颗印"民居。当传统"三间四耳"的规整格局被打破,"半颗印"以不对称的灵动,写下滇中高原的建筑诗篇。
![]()
沙朗白族乡土文化研究爱好者 张国启:“它的门框、门口这些装饰都是用我们剑川的木雕做的,然后这些砖上都有非常精美的图案。瓦当有寿字纹,还有菊花,都是当时我们建房的时候,特意做的有白族特点的大门。”
![]()
与"一颗印"建筑一样,半颗印进门之后也有一个门廊,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也叫"倒八尺",过去多用于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
沙朗白族乡土文化研究爱好者 张国启:“这里是倒八尺,然后进来就是我们的天井。天井是用青石板砌成,原来是有水井,这边这个房子是叫耳房,然后正面的这个叫做正房,正房原来是有三间,我们对面这个是叫客堂。”
![]()
与一颗印建筑不同的是,半颗印建筑的正房只有一半,耳房也只有单边。
沙朗白族乡土文化研究爱好者 张国启:“因为兄弟分家,分了一半,之后建成了砖房,现在留下了一半叫做半颗印。”
![]()
半颗印民居比起完整的一颗印建筑,在面积上小了一半,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沙朗白族乡土文化研究爱好者 张国启:“这个是客头,这间我们叫客堂,里面要摆一个家堂,家堂上面供着祖先的牌位,就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一个场所,就是用来接待客人。然后两边是主人的卧室,楼上才是子女住的,两边的耳房做厨房,原来像养猪也是在耳房。”
![]()
除了精巧的布局,老宅处处透露出百年前工匠高超的技艺。
沙朗白族乡土文化研究爱好者 张国启:“像这些木窗当时都是请剑川的师傅来做的,都是雕花的木门,你看这些花纹、这些茶花都是非常漂亮的,包括这些楼梯,这边拆掉的部分也是一样的。”
![]()
历经百年风霜,木雕仍栩栩如生,当年这样的手工雕刻物件都造价不菲。
![]()
沙朗白族乡土文化研究爱好者 张国启:“我们白族这个木雕是非常精美的,它的工钱计算是将刻下来的木屑称重,称了多少就要付多少银子。”
![]()
无论是一颗印还是半颗印,天井都至关重要。除了采光外,天井中的青石板铺成了一个斜面,其中暗藏排水系统。
沙朗白族乡土文化研究爱好者 张国启:“整个一颗印四边建筑的房子,它上面的雨水就通过天井的暗道流出去。”
![]()
完整的印章盖下历史,残缺的半印却让未来透光。西翥人用百年证明: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形制,而是让老宅在岁月流转中,长出新的年轮。
![]()
记者:龙勋 米志宏
编辑:尹双喜
责编:董燕萍 王锐
主编:闭超
终审:黄洁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