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沭河之畔,杞柳青青
在“世界手工艺城市”山东临沭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进邦的工作室里
经“经编”“立编”“拧编”等技法
交织的柳丝正逐渐成型为
《金龙鱼》摆件——
这件曾斩获中工美“金凤凰”金奖的作品
静静诉说着千年柳编技艺的生命力
二十公里外的
临沂荣华文创藤饰股份有限公司展厅中
融合铁艺与现代设计的柳编野餐篮
灯具整齐陈列
即将搭乘集装箱远赴欧美市场
从非遗工坊到产业车间
临沭柳编正以“传承+产业”的双轮驱动
编织出文化振兴与民生改善的新篇章
![]()
匠心守艺:七旬匠人让千年技艺活在当下
“一把锥子一把剪,不用晒头不晒脸,马扎一坐就挣钱,挣钱还是挣美元。这就代表我们当地柳编发展传承现状,是当前乡村振兴的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年逾七旬的杨进邦指尖抚过刚完成的柳编孔雀,枝条的温润在掌心流转。作为国家级非遗临沭柳编传承人,他的工作室承载着四代人的技艺传承。
民间俗语:“能帮十吊钱,不把手艺传。”而杨进邦不仅愿意传授,更是承诺免费传授手艺,他向来访者承诺:“奔着我来学习的,只要愿意学,我不收任何费用,免费教。”
有时来的是初学者,教会要半天时间,有时来的是一大车十几人,工作室站得满满当当,只要来向他讨教柳编技艺,他都一一耐心讲解。
近两年,非遗教学很火热,杨进邦在多所小学开设柳编课程,有人建议他适当收取一些费用,杨进邦都拒绝了,他认为免费教大家是自己的承诺,绝不能言而无信。
2023年5月16日,杨进邦将几十年珍藏的柳编档案资料无偿捐赠临沭县档案馆,其中包括作品实物、文稿、照片等,为此,临沭县举行杨进邦柳编档案资料捐赠仪式,颁发捐赠证书,褒奖他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柳编技艺作出的积极贡献。
一辈子的非遗情缘,40多载的诚信坚守,如今杨进邦年逾七旬,却依旧每日柳条不离手,用精湛的工艺,不变的质量,续写临沭柳编的诚信故事。
![]()

荣华文创藤饰:藤艺中的现代美学
走进临沂荣华文创藤饰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一件件精美的藤艺制品映入眼帘,它们不仅保留了传统藤编的古朴韵味,更融入了现代设计的时尚元素,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临沭藤艺产业的领军企业,荣华文创藤饰深耕藤艺领域多年,致力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出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艺术感的藤艺产品。
董事长张志全表示:“我们深知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因此不断探索创新之路,让藤艺制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趋势。通过与国内外设计师的合作,我们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备受市场欢迎的藤艺家居、装饰品等,让藤艺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荣华文创藤饰展示了多款新品,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公司还积极参与现场互动环节,让参观者亲身体验藤编的乐趣,感受传统手造的魅力。
![]()
全县10万亩杞柳基地提供稳定原料,128家柳编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出口份额占全国四分之一。从杨进邦工作室的精品创作,到荣华文创的规模化生产,临沭柳编构建起 “高端有精品、中端有市场、基础有就业” 的产业生态。正如杨进邦在捐赠30年珍藏资料时所言:“传承不是守旧,产业不是丢魂,让柳条既编得出文化,又换得来收入,才是真传承。”
从种植到收割、编织,再到研发、运输、出口……纤纤沭河岸边柳,串起的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更系着临沭县约10万人的营生。从杨进邦这样的“守艺人”,到锐意创新的企业,临沭人用柔韧的柳条,编织出太多深意: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是硬核的县域经济名片,更是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来源|中国山东网记者 刘自锐 张元元 刘喆 报道
编辑|陈康
复审|陈吉康
终审|王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