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是万能的”是伪命题:别用“全能幻想”曲解科学的本质
作者:怀疑探索者
“科学不是万能的”这句话,常被当作质疑科学、否定技术的“挡箭牌”——有人因转基因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粮食问题”而否定其价值,有人因医学未能“治愈所有疾病”而质疑科学的可靠性,甚至有人用“科学解释不了玄学”来贬低科学的意义。但这种论调,本质上是对科学本质的严重误解:科学从诞生起就没有“无所不能”的职责,它的核心使命是“求知”——弄清楚事物运行的规律与原理,而非成为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神”。用“是否万能”来评判科学,就像要求姚明拿乒乓球冠军、潘长江打NBA一样荒唐,错把“非职责范围”的无能,当成了科学本身的缺陷。
一、科学的本质是“求知”,而非“全能”
科学的起点,是人类对世界的好奇与追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作物的基因如何影响产量?这些追问的核心,是“探索本质、发现规律”,而非“立刻解决所有问题”。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不是为了“瞬间实现星际航行”,而是为了弄清楚“天体运动的原理”;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不是为了“立刻改良所有物种”,而是为了揭示“生物演化的规律”;科学家研究基因编辑技术,首先是为了“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命活动”,在此基础上才衍生出“改良作物、治疗疾病”的应用——从“求知”到“应用”,科学始终遵循“先弄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再探索‘能做什么’”的逻辑,从未承诺过“无所不能”。
这种“求知本质”决定了科学的边界:它只负责回答“可验证、可重复”的客观问题,不负责解决“主观意愿、价值选择”的非科学问题。比如,科学能研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通过实验验证是否有害),但不能决定“你是否选择食用”(这涉及个人偏好);科学能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通过数据推导温室效应的原理),但不能强迫“所有人都践行低碳生活”(这涉及社会协作);科学能研究“癌症的发病机制”(通过分子生物学找到致病基因),但不能保证“治愈每一个癌症患者”(这受限于个体差异、医疗条件等现实因素)。把“个人选择的难题”“现实条件的限制”归咎于“科学不万能”,本质上是混淆了“科学的职责”与“人类的需求”——就像不能要求厨师“不仅会做饭,还要会开车”一样,也不能要求科学“既懂天体物理,又解决柴米油盐的所有矛盾”。
二、用“万能”苛责科学,是荒唐的“角色错位”
那些喊着“科学不是万能的”的人,往往陷入了“角色错位”的误区:他们为科学设定了本不属于它的“全能职责”,再因科学无法完成而否定其价值。这种逻辑,就像以下这些荒诞的场景:
——要求姚明拿乒乓球冠军,理由是“你是运动员,为什么连乒乓球都打不好?”。但姚明的职业定位是篮球运动员,身高、力量、技术都是为篮球设计,乒乓球需要的灵活性、反应速度并非他的优势领域。不能因为他打不好乒乓球,就说“姚明不是优秀的运动员”;同理,科学的优势是“探索规律、提供方法”,不是“包揽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因为它无法解决“非科学领域的问题”,就说“科学没用”。
——要求潘长江打NBA,理由是“你是公众人物,为什么不能像篮球明星一样打球?”。潘长江的职业是演员、喜剧人,核心能力是表演与幽默表达,NBA对身高、体能的要求远超他的生理条件与职业范畴。这种“跨界苛责”的荒谬性显而易见,而用“科学解释不了玄学”“科学解决不了所有社会问题”来否定科学,本质上是同样的逻辑——用非科学的标准,要求科学完成它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求缝补工人制造航天飞机,理由是“你会手工制作,为什么造不出复杂的机器?”。缝补工人的技能是“针线活”,核心是精细修补衣物,而航天飞机需要材料学、力学、电子工程等数十个学科的协同,涉及数百万个精密零件的组装,这完全超出了缝补工人的知识与技能范围。同理,科学的发展是“分领域、分阶段”的,分子生物学家不懂航天工程,天文学家不擅长医学治疗,这是科学分工的必然结果,而非“科学不万能”的证据——就像社会需要“工人、农民、医生、教师”各司其职一样,科学也需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各攻其长,才能推动整体进步。
这些例子共同指向一个结论:“能否做到”首先取决于“是否是职责范围”,科学从未承诺“全能”,自然也不该用“万能”来苛责它。 把“科学不是万能的”挂在嘴边的人,要么是没弄明白科学的本质,要么是故意用“全能幻想”来曲解科学,以便为自己否定科学、相信谣言找借口。
三、承认“科学有边界”,不等于“科学不万能”
有人会反驳:“难道科学真的没有做不到的事吗?”当然有——科学无法让时光倒流,无法让死人复活,无法解决所有的贫富差距,无法消除所有的社会矛盾。但这不是“科学不万能”,而是“科学有边界”——科学的边界是“客观规律”,而非“能力不足”。
科学的进步,恰恰是在“承认边界、突破边界”中实现的:几百年前,人类认为“人不可能飞上天”,这是当时的科学认知边界;但随着空气动力学的发展,飞机、火箭相继诞生,人类突破了这个边界,实现了飞天梦想。几百年前,人类认为“疾病是鬼神作祟”,这是当时的科学认知边界;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人类发明了疫苗、抗生素,攻克了天花、肺结核等曾经的“绝症”。科学从不回避“暂时做不到”,但它会通过持续的“求知”,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种“承认边界、突破边界”的精神,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而非“不万能”的缺陷。
而那些用“科学不是万能的”来否定科学的人,往往忽视了科学已经解决的问题:没有科学,我们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可能会因一场瘟疫、一次饥荒而大量死亡;没有科学,我们无法拥有电灯、手机、互联网,无法享受现代医疗带来的长寿与健康;没有科学,我们无法培育出高产的作物、研发出高效的农药,无法养活全球80亿人口。科学解决的这些“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早已证明了它的价值,而用“科学没解决所有问题”来否定这些价值,本质上是“因小失大”的片面思维。
结语:别让“伪命题”遮蔽科学的光芒
“科学不是万能的”之所以是伪命题,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给科学设定了错误的“全能目标”,再用这个目标来否定科学的本质价值。科学的使命是“求知”——弄清楚事物运行的原理,为人类解决问题提供“方法与工具”,而非成为能包办一切的“万能神”。就像姚明不必会打乒乓球,潘长江不必打NBA,科学也不必解决所有问题,它只需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持续探索、不断进步,就足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发展。
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纠结“科学是否万能”,而是学会“正确使用科学”——用科学的方法辨别谣言(如查证转基因的安全证据),用科学的思维看待问题(如理解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成果改善生活(如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只有摆脱“全能幻想”的束缚,才能真正看懂科学的本质,不让“科学不是万能的”这种伪命题,遮蔽了科学照亮人类未来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