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觉醒 1:如何面对人生的下半场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带来一本个人成长的书,叫做中年觉醒,副标题是重塑生命与生活的力量,作者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阿瑟布鲁克斯,这本书指出,即使是顶尖成功人士,也会面临年龄增长、能力下滑带来的痛苦和职业挫败,人到中年,无论从事业,身体,精力,生活都会遭遇一些瓶颈,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如何调整自己。如何缓解观念,心态的压力,远离不良情绪,摆脱不良的状态,发展自己的第二曲线,这本书都给了一些建议。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帮大家调整状态。这本书在美国还是比较火的,在纽约时报的排行榜上,一度排到了畅销榜首的位置。在国内豆瓣的评分也还是比较高的,不过老齐觉得,这本书内容写的还是比较浅,而且主要也是结合美国的现实,老齐也会针对国内的情况,给些自己理解。希望能够更加丰富他的内容,也方便跟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
作者说,人到中年之后,即便你再努力,再奋发向上,也不得不面临一个可怕的现实,你的人生已经进入了人生的下半场,在这个阶段,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不再令人满意,反而开始令人失望,他们与别人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紧张。此时我们就有必要重新调整战略计划,让自己能够从容的度过这个下半场,从而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意义。
有一个定律,叫做斯坦定律,他说的是,如果某件事不能永远的持续下去,他就会停止,其实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只不过一旦涉及到自己,很多人就会对常识视而不见。放到人生当中,就是很多人习惯了上坡,但不习惯于下坡,人生的上半场就好比爬坡,我们用尽浑身的力气,获得了一切,而下半场,会在很多方面都开始走下坡路。那么不如让下行本身成为力量的源泉,与其努力避免去走下坡路,还不如寻找一条新的成功之路来超越他。作者的意思就是说,别逃避,别抗拒。顺其自然。年轻有年轻的活法,中年有中年的套路。
作者上来就举了达尔文的例子,22岁他就参与环球航行,27岁提出物竞天择的理论,在此后30年里,他逐渐的积累自己的声誉,终于到50岁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发表了物种起源这本书。从此声名远播,大名鼎鼎。但也从这时候开始,他的创造性开始停滞不前,研究也进入了瓶颈期。在达尔文的晚年,他对于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觉得自己在研究领域毫无建树,自己也再无勇气和精力参与任何一项长期科学考察。他向一位朋友吐槽,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切,名利双收,但他自己却厌倦这种生活。直到73岁去世,他都一直郁郁寡欢。
有人说,早年得志,晚年抑郁并非人生常态,但作者却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达尔文步入职业下行期是完全正常的现象,或者说,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也会面临同样的境遇。反倒是那种一直处于上行期,还能在人生巅峰才去世的人并不常见。
虽然每个人也都为走下坡路做了些准备,但实际当中,下坡路会来的更早更突然。2009年,有个调查显示,你认为多大才算是老年人,多数美国人的回答是85岁。但当时美国的平均寿命其实才79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自然也就不认为要走向下坡路了。而真相往往更残酷,绝大多数从事高技能的职业的人,在30岁到50岁之间的某个时间点,就会步入到职业的下行通道。在咱们这边更是有明确的时间点,也就是35岁,最晚最晚也就是45岁。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年危机。而且作者说,一个人在事业巅峰期所取得的成就越高,那么他们在下行期的表现往往就会越差。
![]()
比如说运动员,20-27岁,他们的状态达到巅峰,30岁之后竞技状态就会明显下滑,他们甚至不得不重新去寻找工作。那么那些脑力劳动者呢,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是越老越妖,但其实研究表明,科学家们基本都是在30多岁的时候,就出成绩了。40岁以后,再出成绩的可能性,随着年龄增长而急剧下降。一个人70岁做出重大创新的概率,和20岁的时候差不多,基本都是0.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而作者提到一首小诗却刚好相反,年过三十,赖活不如好死。保罗狄拉克,31岁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为年少成名,24就是剑桥的博士,28出版了量子力学原理,30岁当上了剑桥首席教授。但此后基本就再无什么重大的突破。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当然这是一个极端案例,更多地物理学家,事业巅峰期都在50岁之前,化学家在46岁之前,过了这个年龄,创新能力急剧下降。
金融也是如此,巅峰期在36-46岁。医生往往更早30岁左右处于技能水平最高时期。那种越老越值钱的理论,只适用于老中医,对西医并不适用,有结论显示,65岁以上的医生,过失率,要比51岁以下的医生,高出50%。也就是说,越老就越容易失误。
那么企业家呢,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们,往往20多岁就开始创业了,30岁开始,创造力逐渐丧失,获取10亿美元以上风投的创始人当中,往往集中于20-34岁的年龄。当然也有另外一些研究表示,增长最快的初创企业创始人平均年龄是45岁。但这也只是把年龄推后了10岁而已。结论都是一样的,人到中年,创业能力会大幅下降。精力,脑力,创新力都跟不上节奏了。
反正总之,结论就是工作20年左右,往往工作效率达到巅峰,那么25岁工作,45岁就是巅峰,成长科技类的行业要更往前一些,传统行业可能稍微往后一些。基本上就是以工作20年,来划分人生的上下半场。作者也坦言,说自己这套逻辑,唯一不适用的可能是艺术家们,那些搞音乐的,搞绘画的,只要灵感来了,好像多大岁数,都能搞出创作。比如贝多芬,临去世前,还在创作第十交响曲,而大家耳熟能详的欢乐颂,就是出自第九交响曲。这个是他去世前3年完成的。而梵高那幅著名的星月夜,也是他自杀前一年才创作出来的。所以艺术家可能确实算个另类。
![]()
那么职业发展为什么不能持续往上走,我们说的孰能生巧,为什么不能够持续下去。不断地为工作增加效率。到底又是什么导致我们步入职业的下行期。有人说是智力因素,年轻人的智力比中年人强,脑子迟钝,爱忘事,爱分心这确实是一方面,但问题是,不是所有工作,都需要那么高的智力,甚至有些就是简单重复的工作。
也有人说是体力下降了,但也还是那个逻辑,不一定所有工作都是去搬砖的,很多工作,没那么累,甚至还依赖于经验。
作者说了一个原因,就是跟大家过高的期望有关,年少成名的人,都觉得自己很出色,拥有天赋异禀,但很多时候,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旦环境改变了,你就会发现,那些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其实不值一提,然后就会产生比较强烈的预期差,没有能让自己活成想要的那个样子,最后开始觉得痛苦。尽管他们在别人眼里,可能已经很成功了,但可能还是接受不了这种落差。再加上你确实年龄大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事分心,脑力和体力也确实不如从前了,这就是双重打击,有些人还会遭遇第三重打击,就是一种成瘾模式,越挣扎就越不行,越不行也就越痛苦。形成恶性循环。比如有人原来开店赚了点小钱,但后来风口过了,发现生意不行了,于是就不断地弥补,各种想办法,甚至加大投入,但最后发现,越投入亏得越多。最后连之前凭运气赚到的钱,也都凭实力输回去了。其实这个跟投资一个道理,你得耐心等待那个又好又慢的球出现,才能获得成功。而一旦你乱搞,被套了,为了拯救被套的仓位,就会进一步乱搞。所以越亏越多。这也就是为啥老齐告诉大家,宏观上有周期,但微观上没有周期,一旦生意不赚钱了,千万别死扛。赶紧止损,躺平,然后耐心学习,持续积累,等待下一波机会。不要总试图自救,往往这种自救,都会深陷沼泽。越救,陷得越深。
作者也说,面对人生的下坡路,在你面前有三扇门可选,那么这都是什么呢?
本内容节选自《中年觉醒》,正在知识星球播出
本书内容,只免费播出一集,欢迎加入老齐的读书圈。
近期我们还播出了如下书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