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粒“陕西麦” 万顷中国田

0
分享至



渭南高新区龙背街道东风村的麦田(5月30日摄,资料照片)。通讯员 彭一鹏摄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5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中,153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陕西占18个。其中,16个品种源自杨凌,全国占比达10.46%,年审定数量及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从主导黄淮麦区品种更新换代的“碧蚂1号”,到优质稳产的“西农511”,截至目前,带有“杨凌基因”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20亿亩,实现增产超500亿公斤。

今年,陕西小麦新品种“渭麦19号”还实现了亩产434.4公斤的突破。

成绩背后,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撑和农业专家常年俯身田间的辛勤耕耘。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杨凌何以源源不断产出“金种子”?答案藏在一代代育种人接力攻坚的足迹里,体现在从实验室到田间的科技推广上,也映照在走向全国、链接世界的开放格局中。

“育种工作要用心,容不得一点马虎”

9月28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小麦挂藏室,教授吉万全和团队成员忙着将筛选出的优良小麦种子编号、排列,为秋播备种。

坐落于中国农科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70余位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是其中之一。

2018年,吉万全团队培育的小麦品种“西农511”以455万元实现技术转让,创下陕西小麦品种转让费纪录。这个品种在河南、安徽、江苏等黄淮麦区累计推广近4000万亩,收购价比普通品种每公斤高出4分钱。

突破,源于一场不曾间断的小麦育种“接力”。

“育种就是选‘好苗子’。这个过程必须耐得住寂寞。”吉万全说。

年少时吃不饱的经历,让吉万全对农业有着特别的情感。1979年,他考入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85年师从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李振声,从此走上了小麦育种之路。

时至今日,吉万全依旧清晰记得40年前第一次跟随李振声下地开沟的场景。

“我仗着年轻干得快。李老师一看就说,‘你这沟开得不直、深浅不一。育种工作要用心,容不得一点马虎。’”吉万全回忆,“李老师再忙也会抽空和学生一起开沟、收割、拉板车。”

严谨踏实,是吉万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重要品质。

如今,每逢新生入学,吉万全总会把第一堂课安排在田间。

“搞农业,不能怕苦怕累。只有蹲在田里才能发现问题。”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跟着吉万全踩泥田、察麦情,慢慢懂得了“传承”二字的分量。

一个小麦新品种的诞生,往往要经历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多轮试验,最终从数千个品系中脱颖而出。在陕西,一代代育种人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20世纪50年代,赵洪璋院士团队培育的“碧蚂1号”,以抗锈、高产特性让我国小麦亩产从80公斤提升至200公斤;

80年代中期,李振声院士团队育成“小偃6号”,衍生品种达80多个,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

90年代中期,李立科团队首创“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节约了灌溉用水,突破了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瓶颈;

一代接着一代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1000余名小麦育种工作者扎根杨凌,形成中国旱区农业“最强大脑”,累计培育出“陕农7859”“西农979”“西农511”等200多个小麦新品种。这些出自杨凌的小麦新品种多次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的品种更新换代。

“每一粒种子,都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吉万全说。

这是代代相传的信念,也是坚守麦田的初心。一代代陕西育种人为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的“秦种”根基,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

“再难也不能放弃”

育种接力的火种,持续向更广阔的田野蔓延。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首席专家张养利是这场接力的“接棒人”之一。

“实收8.62亩,平均亩产434.4公斤。”9月26日,回忆起今年夏天现场实收测产的场景,张养利依旧难掩兴奋。彼时,站在蒲城县孙镇试验站“渭麦19号”小麦增产增效示范田的田埂上,看着收割机传送口倾泻而出的麦粒,这位深耕小麦育种30年的育种人终于松了口气。

1995年,从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毕业的张养利,一头扎进了孙镇甘北村的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站。

“国家黄淮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初期,大多是引进其他小麦品种进行推广,虽能通过审定,但没有自主研制的品种,总感觉是抱人家的‘孩子’,心里不是滋味。”张养利坦言,这份“不甘心”,让他定下目标——一定要培育出优质旱地小麦品种,抱上自己的“孩子”。

现实的考验接踵而至。2000年,困难达到顶峰——试验田从50亩骤减至12亩,干旱天气让珍贵的种质资源仅剩200余份。

“再难也不能放弃!”凭着这股韧劲,10余年里,张养利团队反复试验,配出400余种杂交组合。

2011年,张养利终于迎来自己的“孩子”——一株兼具抗旱与丰产特性的小麦终于脱颖而出,被命名为“渭麦9号”。

育种之路没有终点。2016年,张养利启动“渭麦19号”攻关。这个新品种既要保留抗旱抗寒核心基因,又要植入强秆、抗倒、抗病的“钢筋铁骨”,技术要求远超以往。为此,张养利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保通等“助产士”。

“我们为全省育种单位开展小麦抗病种质创制和抗病性鉴定,帮大家提前筛选抗病性强的‘好苗子’。”王保通说。

“一个月20多天都在地里”是王保通和很多同行的工作常态。在陕西,一批批农业专家常年穿梭在“希望的田野”上,“手把手”为农民送技术、送服务。

在张养利和“助产士”们的共同努力下,“渭麦19号”的表现不负众望。

通过集成应用“蓄水保墒+精量播种+一喷三防”技术体系,“渭麦19号”未浇一滴水的籽粒饱满度竟超越水浇地,折算标准产量稳稳定格在434.4公斤。这背后,离不开专家“把麦开方”。

近年来,杨凌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搭建了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等种业创新平台,建立了以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了由12位院士领衔的技术创新团队,“旱区种业硅谷”建设蹄疾步稳。

眼下,陕西正加速建设36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计划年生产良种1.4亿公斤以上,让老百姓将饭碗端得更牢、盛得更满。

“让良种在旱地结出稳产丰产的‘金穗’”

连日来,在江苏徐州,沛县禾盛丰农资经营部负责人王肖非常忙碌。他几乎每天和前来“取经”的同行交流,分享种植心得。

“我种‘西农511’已经5年了。这个品种优质强筋,我很看好。”王肖不仅自己认准这个来自陕西的品种,还带动周边种植户一起种,“大家都很喜欢。下一季,我们还要扩种。”

“西农511”的出圈,是陕西农业科技辐射全国的一个缩影。让良种在旱地扎根,还需配套的良技支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成员王东长期致力于小麦绿色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他与吉万全、张养利有着共同的目标:“让良种在旱地结出稳产丰产的‘金穗’。”

“水肥调控是提升作物单产的关键因素。”王东说,以前的栽培技术,施肥与灌溉常分开进行,肥离了水,肥效不能充分发挥;一次灌水过多,又会导致肥料向深层土壤淋失,导致浪费。

王东团队研发的小麦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将两者精准融合,有效解决了旱区缺水、水肥利用效率和单产低的产业技术难题。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玄庄村是这项技术的实践点之一。

“以前每亩一次灌溉用水大概100立方米,现在只要25立方米到30立方米。”种植户玄玉强没想到种地能这么轻松,“王教授‘手把手’教的技术不仅省水,还减轻了劳动强度。今年产量比周边村子高出一大截!”

去年,王东团队研发的“小麦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和“深松蓄水保墒分层施肥技术”,双双入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水行业十大亮点工作”。

杨凌农业科技的辐射力早已突破地域界限。

2019年以来,杨凌累计实施各类培训项目近130期,远程技术讲座累计吸引4.8万人次在线学习。

不仅如此,杨凌还在上合组织国家建设了10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累计派出73批次190余位专家深入异国田间,完成小麦、玉米等13大类115个优良品种的试验与推广,辐射带动面积超3000万亩。

随着中国农业智慧惠及更多国家,杨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农业人才前来学习。大家带着沉甸甸的“中国方案”和深厚情谊归国,助力当地农业现代化转型,推动解决更多世界性农业问题。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从三秦大地出发,粒粒“陕西麦”跨越山海,一路生长、一路丰收。

沉甸甸的“陕西麦”,不仅映照着一代代育种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初心,更镌刻着中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铿锵步伐。

陕西育种人俯身大地、接续奋斗,为“中国粮”的丰收积蓄坚实力量,也让“旱地丰产”的中国智慧,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征程上,不断续写新的传奇。

编辑|李紫来审核|赵允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付玉玮、梁少飞、耿杨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尼日尔撕毁4亿美元合同,驱逐中国高管,我方暗藏后手,给它狠狠教训

尼日尔撕毁4亿美元合同,驱逐中国高管,我方暗藏后手,给它狠狠教训

诡谲怪谈
2025-04-30 23:32:55
全红婵大了一圈!被张家齐捏肚子上肉,和陈芋汐体型对比十分明显

全红婵大了一圈!被张家齐捏肚子上肉,和陈芋汐体型对比十分明显

三十年莱斯特城球迷
2025-11-03 20:59:05
演员许绍雄去世后,女儿发文悼念:父亲社交账号将保留,延续“欢喜”精神

演员许绍雄去世后,女儿发文悼念:父亲社交账号将保留,延续“欢喜”精神

鲁中晨报
2025-11-04 09:23:05
山姆app改版被大量会员吐槽“阿里味”,回应:8月份就测试

山姆app改版被大量会员吐槽“阿里味”,回应:8月份就测试

超角度
2025-11-03 23:42:10
11月3日俄乌最新:反包围

11月3日俄乌最新:反包围

西楼饮月
2025-11-03 19:31:32
博弈升级!巴西大豆被中国停购后,反对中企下狠手,中方亮明态度

博弈升级!巴西大豆被中国停购后,反对中企下狠手,中方亮明态度

乐天闲聊
2025-11-03 16:07:30
香港餐厅收内地客“天价”小费?港人怒批:香港结业潮是有原因的

香港餐厅收内地客“天价”小费?港人怒批:香港结业潮是有原因的

财经八卦
2025-11-03 20:09:15
震撼,上海交大要招5000个博士

震撼,上海交大要招5000个博士

阿亮评论
2025-11-03 15:50:54
从张家界赤裸裸搞钱的所长到怀化蛮横扣人的所长,都有湘西遗风

从张家界赤裸裸搞钱的所长到怀化蛮横扣人的所长,都有湘西遗风

细雨中的呼喊
2025-11-03 12:02:05
底层白左蠢,高层白左坏,最终形成蠢者被利用,坏者谋私利的闭环

底层白左蠢,高层白左坏,最终形成蠢者被利用,坏者谋私利的闭环

壹家言
2025-11-03 12:25:50
10岁患儿被切除6个器官迎来反转!舆论从网暴医生,转为网暴父母

10岁患儿被切除6个器官迎来反转!舆论从网暴医生,转为网暴父母

垛垛糖
2025-11-03 14:51:45
制裁风暴来袭:中国炼油厂集体避开俄罗斯油

制裁风暴来袭:中国炼油厂集体避开俄罗斯油

桂系007
2025-11-03 22:23:16
国足连续4个月放假!全亚洲仅此一队,原因曝光,选帅方向大反转

国足连续4个月放假!全亚洲仅此一队,原因曝光,选帅方向大反转

侃球熊弟
2025-11-03 19:25:05
雷人呀,军!您的视频号居然限制评论

雷人呀,军!您的视频号居然限制评论

不主流讲话
2025-11-04 00:14:37
卫冕冠军遭绝杀!全运会浙江0-1 末轮不胜山东=出局 王钰栋被换下

卫冕冠军遭绝杀!全运会浙江0-1 末轮不胜山东=出局 王钰栋被换下

我爱英超
2025-11-03 18:46:32
这条注定没有热度的新闻,比想象得还要“恐怖”

这条注定没有热度的新闻,比想象得还要“恐怖”

清书先生
2025-11-03 16:27:21
面相又变了,50岁赵薇近照曝光,婚礼上用心打扮,却走不了回头路

面相又变了,50岁赵薇近照曝光,婚礼上用心打扮,却走不了回头路

银河史记
2025-11-03 14:33:02
男子掐死医学生前女友藏尸床底,被杀女医学生曾是留守儿童吃不起肉

男子掐死医学生前女友藏尸床底,被杀女医学生曾是留守儿童吃不起肉

扬子晚报
2025-11-03 20:47:01
疑似张智栋前同事发文:北大高材生,成为世界闻名大毒枭

疑似张智栋前同事发文:北大高材生,成为世界闻名大毒枭

吃瓜体
2025-11-03 11:15:35
“三资三化”最后谁买单?从淤泥拍卖看国有资源盘活的狂欢与隐忧

“三资三化”最后谁买单?从淤泥拍卖看国有资源盘活的狂欢与隐忧

细雨中的呼喊
2025-11-01 00:24:05
2025-11-04 09:36:49
创作者_1569393548738
创作者_1569393548738
网上农高会服务组
4603文章数 21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牛弹琴:想想不对劲德国外长又来电 中方三句话内涵深

头条要闻

牛弹琴:想想不对劲德国外长又来电 中方三句话内涵深

体育要闻

开拓者官宣召回杨瀚森 队记解析核心原因

娱乐要闻

男导演曝丑闻 蒋欣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财经要闻

作价4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易主

科技要闻

余承东内部信:鸿蒙下一步要实现上亿覆盖

汽车要闻

环比增长28.7% 方程豹品牌10月销量31052辆

态度原创

旅游
数码
教育
本地
房产

旅游要闻

渝见好“村”光|鱼跃盈仓:长寿区长寿湖镇狮子滩社区

数码要闻

安卓平板性能哪家强?小米玄戒平板排第十 第一遥遥领先

教育要闻

英文版傲慢与偏见讲解语音课01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房产要闻

信达·繁花里 | 老照片征集活动 温情启幕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