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魏昊星
■刘定旭 尹青
10月23日清晨,汉川市天歌螃蟹养殖合作社的池塘边,养殖户穿着水裤,手持抄网穿梭在蟹塘间,青壳白底的河蟹被捞起后迅速装入竹筐。“现在正是河蟹最肥美的时候,每天能出货2000多斤,发往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的订单都排到下周了。”天歌螃蟹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曾亚鹏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展示着精品蟹——每只三两重,蟹壳坚硬,脐部饱满。
“汉川模式”养出高品质河蟹
“蟹塘里河蟹、小龙虾、鳜鱼‘搭伙’生长,水质不用愁,亩均产值还能翻一番。”曾亚鹏介绍,合作社采用“虾蟹鳜生态混养模式”,是汉川河蟹产业的“金字招牌”。作为国家级合作社,他们的河蟹连续四年斩获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2024年还拿下了“优质蟹奖”。
汉川坐拥51.27万亩水域,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让河蟹产业的增速与规模位居湖北省县市首位。“混养模式以河蟹为主导,小龙虾吃残饵、鳜鱼吃野杂鱼,形成生态循环,既减少水质污染,又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汉川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瑶介绍,仅汈汊湖水科所、漕湖分场等5万亩核心养殖区,亩均单产就能达到900—1100斤,其中,河蟹占比近三成,小龙虾、鳜鱼则补充了收益。
扎实的生态基础,转化成了亮眼的产业数据。2024年,汉川河蟹专混养面积达32.74万亩,产量4.5万吨,综合产值突破45亿元。从全国范围来看,每100只河蟹中就有5只来自汉川;在湖北省内,近三成的河蟹产自这里,“中国河蟹之乡”名副其实。
从塘口到餐桌的“鲜味速递”
在汉川市城区中心市集的河蟹展销区,多个摊位前都摆着装满河蟹的玻璃缸,摊主们不时拿起河蟹向顾客展示:“今早刚捞,现挑现称,保证鲜活。”市民李女士挑了6只三两以上的河蟹,准备带回家做清蒸蟹。
市集一角的直播助农专区同样热闹,青年主播小周正拿着手机向网友展示河蟹的品质:“这只母蟹的蟹黄饱满,现在下单,下午就能发货,江浙沪皖次日达。”进入10月以来,汉川已在多个市集开展“青耘中国”直播助农活动,5家主播团队轮流上线,单日最高线上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为了保障“鲜味”不打折扣,汉川市商务局制定严格的市场监管措施。“联合市场监管、卫健部门,对上市的河蟹进行抽样检测,从塘口到摊位,每一批次都要查来源、查品质,确保市民吃得放心。”汉川市商务局党组成员高涛介绍,目前,汉川市已有22个固定河蟹销售点,均建立了溯源台账,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河蟹的养殖基地、捕捞时间,全程可追溯。
好蟹打响“汉川名片”
“汉川河蟹每百克蟹肉含17.5克蛋白质、126毫克钙,可食部分占比30%,这是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检测结果,品质有保障。”李瑶介绍,经过多年培育,“汉川河蟹”已集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十大名蟹”“湖北省级农业品牌”三项荣誉,今年还成功入选上海国际渔博会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榜TOP100强,位列第62位。
为了让河蟹卖得更好,汉川在“错峰上市”和“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我们通过调控水温、投喂周期,让河蟹从‘六月黄’开始陆续上市,一直卖到12月,销售周期拉长到5个月,避免集中上市导致价格下跌。”李瑶说。同时,汉川还扶持湖北金福源、虾谷农业等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虾蟹1.5万吨以上,开发出蟹粉、醉蟹、蟹肉罐头等产品,不仅打破了季节和运输限制,还提高了产业附加值。
在马口镇,河蟹产业还与当地文旅资源结合,打造了“蟹塘观光+垂钓体验”的乡村游线路。“每到周末,都有不少游客来这里钓河蟹、吃农家菜,带动了周边餐饮和住宿。”马口镇党委宣传委员罗喻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让河蟹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夕阳下,汉川的蟹塘边仍有养殖户在忙碌,刚打包好的河蟹被装上冷链车,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这个金秋,一只只生态好蟹,不仅撑起了养殖户的“钱袋子”,更打响了“汉川河蟹”的品牌名片。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