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央视新闻频道《大国重器零距离》栏目专题报道中原油田普光气田“解码高抗硫装备的逆袭之路”。
![]()
当涪陵页岩气田的“钢铁森林”展现了我国清洁能源开发的实力,“核心装备自主可控”则是这一切的底气——从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困境,到全链条国产化的“中国样本”。
![]()
假期期间,在国内首个以高含硫气田为主题的科技展览馆,“大国工匠”王红宾作为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解码科研人员如何用5年攻克“世界级难题”,让国产装备撑起能源安全的“防护盾”。
![]()
在普光气田科技展览馆的展区里,全国劳动模范王红宾正为游客们讲述高抗硫管材国产化的故事。眼下,他正在为大家展示的是最新研发的新一代流量计,这款装备精准破解了毫米级管线堵塞难题,故障处理效率比传统流量计提升24倍。
![]()
“今天和小伙伴来这参观,我感受到了一方天然气背后是众多国产企业的努力,我觉得真的很了不起!”游客荆芝敏说。
![]()
“以前我们都知道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没想到开采的环境和过程是那么的复杂和危险,当看到这些国产化装备,中国自信也变得更具象化了。”游客柏杨说。
![]()
我国高含硫天然气储量接近4万亿立方米,但开发必需的高抗硫管材、脱硫设备,早期全依赖进口——不仅采购成本高,损坏后还得送到国外维修,周期长、费用高,严重制约开发进度。
为破解这一难题,王红宾和他的团队在反复试验中发现:传统管钳拆卸高抗硫设备时,很容易损坏部件。他连夜绘制、反复修改7张图纸,最终研发出专用工具,仅需3分钟就能精准拆卸,效率提升数十倍。这一突破不仅为企业节省大量维修费,更推动国产工具进入高端设备维护领域。
![]()
王红宾说:“我们不仅成功研制出高抗硫系列化的采气工具与仪器,还配齐455台套大型高抗硫装备,实现了从核心部件到整体装备的100%国产化,这些成果让我们摆脱了‘卡脖子’的束缚,更让采购成本降低62%。”
![]()
为此,油田为王红宾组建“学习创新工作室”,聚合高技能人才与优秀高校毕业生,先后攻克技术难题300余项。如今,这些国产抗硫管材、设备广泛应用于位于四川盆地的元坝、川西等多个高含硫大气田,相比于进口产品,每建成10亿立方米产能就能节约资金2.3亿元,国内石油装备产业也在这场自主创新攻坚中实现了“跳级”。
来源:“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微信公众号
编辑:董方方
责编:刘向敏
审核:韩 波 孙 鹤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