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铁饭碗”危机:降薪35%只是开始,连裁员也成奢望!
清晨6点半,中铁某铁路项目部的食堂里,不锈钢餐盘碰撞的脆响混着油条的香气飘满整个空间。52岁的王建国端着一碗热豆浆,在老同事李梅对面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刚领到的工资条——扣除五险一金后,这个月的实发工资比去年同期少了近4000元。“算下来差不多降了35%,”李梅的声音压得有些低,她刚给上大学的儿子转完生活费,“以前总说咱们中铁是‘铁饭碗’,旱涝保收,现在连年终奖都没个准信了。”
食堂里的议论声渐渐多了起来,有人说隔壁桥梁分局的同事已经开始主动申请调岗,有人担忧项目缩减后会不会丢工作,却很少有人提“裁员”——在这家有着数十年历史的中央企业里,裁员曾是比降薪更遥远的词,如今却成了“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因为连裁员的资格,似乎都随着行业变化变得模糊起来。
毕竟,对中铁这样的基建龙头而言,“不裁员”是责任,“要生存”是现实,夹在中间的员工,只能在降薪的阵痛里,重新打量手里这只“铁饭碗”的重量。
![]()
一、降薪35%不是个例:央企降本增效下的薪酬调整
中铁的降薪并非偶然,而是踩在中央企业“降本增效”的政策节点上。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扎实推进降本增效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严控人工成本过快增长,优化薪酬结构”,这一政策直接传导至基建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中铁这类企业首当其冲需要承担成本管控责任。
从官方数据来看,中铁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应付职工薪酬总额同比下降12.3%,虽然整体降幅未达35%,但基层项目、非核心辅助岗位的薪酬调整更为明显。某中铁分局人力资源负责人曾在内部会议中提到,“一线技术员、施工员等岗位,因项目进度放缓、绩效奖金缩水,部分人的实际收入降幅在30%-35%之间”,这与员工口中的“降薪35%”形成呼应。更关键的是,这种调整并非短期行为:国资委在2025年的工作部署中,仍将“降本增效”列为重点,意味着中铁的薪酬管控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对员工而言,降薪带来的影响远比数字更具体。28岁的技术员小张在某地铁项目工作3年,以前每月能攒下5000元,现在每月要压缩2000元开支,“以前敢报的专业培训课,现在要犹豫好久;原本计划今年买房,现在只能先搁置”。而像王建国这样的老员工,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房贷要还,降薪后不得不重新规划家庭预算,“以前每月给父母寄2000元,现在只能减到1500元,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二、裁员为何成“奢望”?国企责任与行业特性的双重绑定
提到“危机”,很多人会先想到“裁员”,但在中铁,裁员却成了比降薪更难实现的事,核心原因在于“责任”与“特性”的双重绑定。
从政策层面看,国资委始终强调“中央企业要在深化改革中保障职工就业稳定”,尤其在基建行业面临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铁作为拥有30万+员工的大型央企,承担着重要的稳就业责任。2024年,即便部分项目停工、营收增速放缓,中铁员工总数仍稳定在30.2万人,较2023年仅减少0.3%,且减少人员多为合同到期未续签的临时用工,并非主动裁员。用某中铁高管的话说,“我们不能像互联网企业那样说裁员就裁员,每一个岗位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稳定就业是央企的底线”。
从行业特性来看,基建项目的“长周期”也决定了裁员不现实。一个铁路或桥梁项目,从规划到竣工往往需要3-5年,核心技术团队(如测量员、结构工程师)需要长期跟进,一旦裁员,技术经验会随人员流失,后续项目重启或推进时,重新招聘培训人员的成本更高。比如某高铁项目因资金问题停工6个月,中铁仍保留了20人的核心技术团队,“这些人跟着项目跑了2年,熟悉每一段线路的地质情况,要是裁了,以后再开工,没人能快速接手”。
对员工而言,“不裁员”本应是安慰,但现实却有些复杂。李梅就坦言,“知道不裁员是好事,但看着项目没进展,工资又降了,心里还是慌——不裁员,却也没盼头,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感觉,比裁员更磨人”。
三、“铁饭碗”重构:从“稳定”到“适配”的生存新逻辑
降薪持续、裁员难行,中铁的“铁饭碗”危机,本质上是一场“稳定神话”的打破——以前的“铁饭碗”,靠的是“体制庇护下的不失业、不降薪”;现在的“铁饭碗”,则要靠“自身能力与行业需求的适配”。
为了应对危机,中铁正在主动求变,核心方向是“向新基建转型”。2024年,中铁明确提出“聚焦高铁数字化、新能源基建、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的发展战略,在年报中披露,2025年计划投入50亿元用于新基建相关技术研发,同时培养1万名新基建技术人才。这一转型也给员工带来了新的机会:王建国原本是传统铁路施工员,去年主动报名参加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培训,现在已经转型为数字化施工督导,“虽然培训的时候很辛苦,要学新软件、新流程,但转型后工资比降薪时涨了10%,心里踏实多了”。
而员工自身也在主动调整。小张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一级建造师”证书,“以前觉得在国企有证书没太大用,现在才知道,多一个证书,就多一个‘适配’新岗位的机会”;还有些员工主动申请调岗到新能源基建项目,“虽然要去偏远地区,但新项目有补贴,工资比原来高,而且有发展前景”。
如今,项目部的夜晚比以前更热闹了——有人在办公室学BIM软件,有人在宿舍刷题备考,食堂里的议论声也从“抱怨降薪”变成了“聊怎么考证书、怎么转岗”。王建国说,“以前觉得‘铁饭碗’是摔不碎的,现在才明白,‘铁饭碗’不是碗不碎,而是自己有能力端稳每一只碗”。或许,中铁的“危机”不是结束,而是“铁饭碗”重构的开始——当“稳定”不再是理所当然,“适配”才是新的生存法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