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入冬,被甘肃岷县的供暖故事“烫”着了。
近日,大象新闻、凤凰网等媒体曝出消息:
岷县民营供热企业真金白银投入3.7亿,辛苦经营5年,竟被一纸律师函单方面终结30年特许经营协议。
这是现实版的“供暖惊魂记”。
早在2018年金城兰州投洽会上,岷县政府与宏源清洁热力有限公司签下30年“婚约”,赋予其城区独家供热特权。
企业也不负所托,砸下3.7亿元真金白银,建管网、修换热站,解决3万多户居民的供暖问题。
谁知,短短5年,一纸律师函就以“涉诉多、负债高”为由,单方面撕毁协议。
![]()
当年招商求人,那叫一个热情洋溢:"来啊,投资啊,给你30年特许经营权!"
宏源热力信了这番话,真金白银砸进去3.7亿,建管网、修换热站,把岷县城区供暖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结果呢?五年后,一纸律师函直接甩脸上:"你负债太高,我们单方面解约了!"
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像渣男玩腻了找借口分手。
更绝的是,住建局抢了供暖站后还得意洋洋宣布:"投诉率下降啦!"——这不就是抢了你的房子,还炫耀他家装修得比你好看
却对自身多年的监管缺失只字不提。
![]()
这出“供暖罗生门”,掀开民生工程中民企生存状态的冰山一角。
供热是半公益项目,这类项目是微利行业,还要面对近千户“关系户”拖欠费用的“人情暖”,哪家民企扛得住这么造。
千户"关系户"白嫖供暖,这就好比开饭店,三分之一客人吃饭不给钱,你还不能赶人。
2020年申请专项债被拒,政府部门让企业"以国企名义发债",这不就是教唆你拿别人身份证去网贷?
典型的"用你时甜言蜜语,用完翻脸不认人"。
![]()
舆论场对此也是冰火两重天:
多数网友站队国企:“民生工程就该国企干,稳定第一,老百姓心里踏实。”
理性派发声:“不是民企不行,而是政府部门监管缺失,游戏规则说改就改,谁敢玩?”
有人犀利点评:“这就好比小区物业——国企像老牌物业,服务一般但不会跑路;民企像新式物业,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坑,但说换就换,谁还敢接盘?”
实事求是讲,当地网友对供暖不太满意,有人称媒体还曝光过,但作为民生工程,住建局的监管作用到底发挥没有。
![]()
群众投诉多,更需要加强监管,而不是卸磨杀驴,抢人生意,整这么一出,谁还敢来岷县投资。
当政府部门单方面撕毁30年协议,当3.7亿投资说没就没,下一个敢来的企业恐怕心里会犯一百个嘀咕。
“供暖的冬天会过去,但信用的冬天不会。”
这场闹剧最终会落个多输局面:
企业血本无归,政府公信力受损,居民供暖前景不明,地方招商蒙上阴影。
民生工程不是烫手山芋,需要的是恒温守护,而非忽冷忽热的态度。
![]()
地方政府在招商时,是否应该多些审慎?签署长期协议后,是共同面对困难,还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考验的不只是商业诚信,更是治理智慧。
“今天接管的是供热站,明天冷却的可能是整个营商环境。”
“招商引资不是‘引狼入室’,而是请客吃饭——既然请来了,就要好好招待。”
“信用是易碎品,暖和一时容易,温暖一世难求。”
可是,有一些地方的承诺,比渣男的海誓山盟还不值钱。
岷县这出“供暖风云”大戏,看得人后背发凉。
![]()
岷县,其实是个温暖的地方。
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等部分中央领导随红一军团翻越达拉梁,到达麻子川旋窝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夜晚。离开村子后,红军又在岷县其他几个村子落脚。
当年,教员率领在这里感受到群众的温暖,今天这种温暖应该还在。
让企业有温暖,百姓才能有温暖。
政府守信用,冬天才能有温度。
信用一旦结冰,比任何寒冬都要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