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山东即墨认识个做保暖内衣的朋友,他去年干了件挺反常识的事 , 把原来 50 块一套的内衣,直接涨到 140 多块,结果你猜怎么着?订单不光没少,还多了三成,连带着整个即墨内衣产业带都跟着提了价。
![]()
我一开始还调侃他,说你这是胆子大,不怕没人买?他倒笑了,说以前中产客户总觉得这衣服太便宜,不敢下手,怕质量不行,涨了价反而觉得 “这才是好东西”。
你别觉得这是即墨独一份的好运,咱们年轻人爱买的泡泡玛特,在国外也这么干过,而且玩得更大,它家那个 LABUBU 3.0 玩偶,在美国直接涨了三成,从 21 块多美元涨到 27 块多,结果照样卖得火。
更夸张的是联名款,二手价从 599 块炒到 1 万 3,初代的甚至拍卖到 108 万,比黄金还能涨,我以前总搞不清,不就是个小塑料玩偶吗?怎么能这么贵还有人抢?后来翻了点资料才明白,这背后藏着个叫 “凡勃伦效应” 的门道。
不光是潮玩,奢侈品玩这套更溜
老铺黄金,去年 8 月涨了一成多,结果上半年营收翻了两倍还多,梵克雅宝的经典五花手链,涨了 11% 之后,门店排队长得能绕半条街,线上买还得全款等 120 天,香奈儿更不用说,一年涨两次,CF 手袋每次涨个四五成,销售额该涨还是涨。
![]()
其实说白了,这些东西早不是卖 “用的功能” 了,就像有人买劳力士,真不是为了看时间 , 开大会的时候手腕一抬,那股子身份感,才是真正想买的东西。
高价好卖不是 “人傻钱多”,是买的人要的不一样,美国有个经济学家叫凡勃伦,他在书里说过,有些东西越贵,人们越想买,本来我觉得这挺离谱的,直到对比了两种东西才懂 , 土豆和劳力士。
![]()
你想,谁会买袋土豆还到处显摆?能填饱肚子就行,这是 “非炫耀性商品”,只满足吃饭的需求,但劳力士不一样,它是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让别人觉得 “这人有实力”,对应到需求里,就是想交朋友、想被尊重,这就是 “炫耀性商品” 的门道。
而且这些品牌涨价,也不是瞎涨
即墨那朋友,涨价前把内衣材质换了,加了石墨烯保暖层,还搞了产地直播,每天好几万人看,精准盯着中产客户,奢侈品更不用说,梵克雅宝会说自己的宝石切割多讲究,香奈儿会搞限量款,就是让你觉得 “这钱花得值,别人还买不到”。
要是光涨价不升级,怕是早没人买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不是所有 “涨价反卖得好” 的都是奢侈品,有些看起来很普通的便宜货,遇上事了也会这样 , 比如 1845 年爱尔兰的土豆。
![]()
那时候,爱尔兰闹饥荒,土豆价格涨了不少,可人们买得反而更多,为什么?因为当时土豆是主食,占了家庭开支的一大半,土豆一涨价,人们连肉、面包这些贵点的食物都买不起了,只能攥着钱多买土豆,不然就得饿肚子。
![]()
后来,这现象被叫做 “吉芬现象”,听着怪,但特真实,这事儿放现在也有,前几年一线城市房价涨得厉害,可买房的人反而多,因为大家怕 “现在不买,以后更贵”,股市也一样,某只股票涨得凶的时候,开户的人能多不少,也是怕错过机会。
其实,这就是一种 “纵向比较” 的心理 , 不是跟别的东西比,是跟 “以后的价格” 比,觉得现在不买,以后更亏,所以再贵也下手。
但吉芬现象有个前提,这东西必须是刚需,还没替代品
要是面条涨价了,你可以买米粉,就不会出现这情况,可爱尔兰当时除了土豆,没别的便宜主食,所以才会抢,就像现在要是饮用水涨价了,你该买还得买,总不能不喝水吧?这就是刚需的力量,想涨价?先搞懂这俩事,不然就是白忙活。
![]()
有人可能看完就想,那我也给我家东西涨价去?先别急,我那即墨朋友说了,涨价前得想俩事,客户有没有钱,你这东西别人能不能替代,要是你卖的东西,客户都是月薪三千的,你涨到一万,谁会买?要是别人也能做出一样的东西,你涨价了,客户直接换牌子,这不就砸了?
就像劳力士能卖高价,一是买的人收入高,二是它的品牌和工艺,别人很难做出来,即墨内衣能涨,是因为中产客户能接受这价格,而且材质升级后,比别的内衣暖,有不可替代性,要是忽略这两点,盲目涨价,怕是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说完涨价,再聊聊大家常说的 “薄利多销”
很多人觉得 “便宜点,卖得多,总能赚钱”,但真不是这样,比如五菱宏光 MINI EV,起步价才 2 万多,据业内人说,光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成本就过万了,再加上研发、人工、运输,基本不赚钱,全靠走量,要是以后成本涨了,这模式根本扛不住。
早年,彩电行业也吃过这亏,你降价我也降,最后整个行业都亏了,谁也没赚到钱,其实,消费者也没那么 “只认便宜”,就像手机,以前小灵通便宜,火了一阵,可现在大家宁愿花大几千买华为、苹果,因为便宜用久了,就想追求更好的。
![]()
日本有个顾问总结过,消费者会先拒绝贵的,等降价了买,买久了又觉得不够好,最后还是想买贵点但更好的,像个 “V” 字一样,这就是 “V 字价格曲线”。
还有个 “2:6:2 法则” 也挺有意思,两成人绝不买特价品,两成人只买特价品,剩下六成人两边都买,商家其实该盯着那八成的人,至于只买特价的,不光挑还爱投诉,我认识个 OTA 平台的朋友,说常有客户蹲低价房,还总找事,平台有时候得倒贴钱息事宁人。
其实,摆脱这群人,商家反而能省不少心,不用总应付不合理的要求,说到底,定价真不是拍脑袋的事,不是越便宜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关键是让人家觉得 “值”!
![]()
下雨天地铁口的伞,再贵也不能离谱,得跟东西的价值匹配,你要是商家,别盲目涨价或降价,先想想客户是谁,自己的东西有啥不一样,要是消费者,也别光看价格,想想这东西到底对你有用没用,是不是真需要。
毕竟,没人愿意当 “冤大头”,也没人想花了钱还买不到好东西,你说对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