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兵场上的特殊方阵:工装与掌声的相遇
“看!那是修通我们大街的建设者!”8 月中旬的加蓬沃勒 - 恩特姆省奥耶姆市,独立 65 周年庆典的欢呼声中,一支身着统一深蓝色工装的方阵正迈着整齐步伐走过市中心广场。
28 名皮肤黝黑的工人胸前,“中交一公局” 的标识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 这是全场唯一的中资企业方阵,也是加蓬独立日阅兵史上首次出现的中企建设者队伍。
当解说员道出 “他们面前的道路就是这支队伍的作品” 时,观礼台上瞬间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人群中,当地居民马丁用力挥舞着国旗:“以前雨天溅一身泥,现在救护车 10 分钟就能到社区,这方阵配得上所有敬意!”
![]()
二、临危受命:一个月改写 “阅兵路” 命运
这支方阵的诞生,源于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作为加蓬第四大城市、总统恩圭马的家乡,奥耶姆市将 1.5 公里长的独立大街定为阅兵观礼台主路 —— 这条连通喀麦隆与首都利伯维尔的交通命脉,此前因翻修滞后陷入停滞,距庆典仅剩一个月时仍布满坑洼。
“必须让阅兵如期在新路上举行!” 中交一公局项目团队临危受命,连夜绘制 “作战图”:3 个班组轮班作业,24 小时不间断推进边沟清理、路基翻修与沥青重铺。
![]()
属地员工蒙多回忆:“中方师傅手把手教我们精准摊铺技术,连吃饭都在工地上轮着来。” 最终,工程比承诺提前两天完工,平整的沥青路面误差不超过 3 毫米。
沃勒 - 恩特姆省省长于勒・德杰基在验收时动情地说:“中企的效率与责任感,是全省现代化建设的急需伙伴。”
这份认可,为方阵受阅埋下伏笔。当市政府发出特邀邀请时,28 名属地员工立刻报名:“要穿着工装走过自己修的路!”
![]()
三、工装背后:中非合作的民生答卷
阅兵式上的工装,藏着中企深耕加蓬的印记。这支方阵所属的中交一公局,在加蓬承建的远不止一条阅兵路:
东部 98 公里的欧旺 - 马科库公路,让偏远村庄到县城的时间从 5 小时缩至 1.5 小时,被副总统贝雷称为 “经济动脉”;
首都利伯维尔的供水工程,将 30 万居民的日均供水时长从 8 小时提至 20 小时,总统恩圭马亲自为加压泵站剪彩。
“我们不只是建工程,更是育人才。” 项目负责人杨敬龙介绍,仅奥耶姆项目就培养了 120 名属地技术工人,其中 6 人已成为施工骨干。
驻加蓬大使周平考察时特别强调,中企要 “为中加务实合作添砖加瓦”,而这些成长起来的当地员工,正是合作最坚实的纽带。
![]()
四、掌声之外:65 年友谊的新注脚
加蓬独立 65 年来,中非合作早已从工程建设延伸到民生深处。阅兵式上,除了中企方阵,“中国三蹦子” 等中式装备的亮相引发热议,而更动人的是民生变化:中国医疗队的巡诊车穿梭乡村,中企援建的学校里传出琅琅书声,属地员工的工资让家庭告别了缺医少药的日子。
“以前觉得中国很远,现在中国就在身边。” 马丁的话道出了许多加蓬人的心声。当 28 名工装方阵走过观礼台时,恩圭马总统起身挥手致意 —— 这一幕,既是对建设者的致敬,更是对中非 “真诚伙伴” 关系的肯定。
![]()
工装方阵的启示:合作的真谛是共赢
加蓬阅兵场上的特殊方阵,撕开了中非合作的生动切片: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提前两天完工的沥青路;不是抽象的援助,而是属地工人手中的技能;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彼此成就的掌声。
![]()
正如奥耶姆独立大街上的车辙,中非合作的印记越走越深。当工装与国旗在庆典中同框,当工程效率转化为民生福祉,这种基于信任与实干的伙伴关系,正是对加蓬独立 65 周年最好的祝福,也是中非友谊最坚实的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