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进入20世纪70-80年代之际,国际局势发生剧烈变化:苏联经济实力暴增,开始在全球向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战略进攻布局,而美国随着数场地区冲突落败,不得不收缩并且向中国示好—西方世界逐渐尝试性放开对华军事封锁;中国也从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缴获了苏制防空导弹数据链等……
![]()
20世纪70-80年代是中国海军数据链系统(当时称为“战术数据链”或“数据通信系统”)的起步和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自力更生为主,有限技术引进为辅”。
![]()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海军主力舰艇之间的通信主要依靠传统的超短波语音电台和摩尔斯电码:指挥基本靠“喊”,无法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标准化交互,严重制约舰艇编队协同作战能力。当时,中国海军已经意识到巨大差距: 通过对外军,尤其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的了解,中国海军高层深刻认识到数据链对于现代化海战的革命性意义。
![]()
于是,中国海军第一代具有实用价值的战术数据链是 H/ZBJ-1型(“红星”-1号)研制于7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的中国舰船研究院等相关单位负责:其设计理念参考了西方的同类系统,但硬件和通信协议均为自主开发;实现了舰艇之间(主要是指挥舰与火力单元之间)目标信息(如方位、距离、航向、速度)的数字化传输,初步解决了“看得见”但“传不快、联不通”的问题;但是,受限于当时国内的电子工业水平落后的制约,H/ZBJ-1系统存在数据速率较低、抗干扰能力较弱、终端设备笨重、组网能力有限等问题。它主要解决了“有无问题”,性能上与同时期的西方主流系统有较大差距;
![]()
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数据链技术基本处于“严格封锁”状态,不存在实质性的“放开”或直接的合作项目:即便在中美“蜜月期”,西方世界开放的程度及其有限:1980年代初期,中国军事代表团有机会参观美军的舰艇和装备,间接了解西方数据链的应用水平和作战效能。这极大地刺激中国自主研发的决心,并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
在此期间,中国从西方引进一些民用或军民两用的通信设备和技术(例如部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产品),这些技术可能为国内相关科研单位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但并非直接的数据链合作;此外,中国还引进了渔船用声呐、通信系统等技术;虽然它们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可是,还是为我国了解先进数据链和水声/通信技术提供更多的渠道;因此,我国海军最大限度的为当时现役舰艇配置尽可能多俄
![]()
中国海军对数据链建设的追求终于在保卫国家主权的战役中结出胜利之果:1988年的“3·14”南沙赤瓜礁海战,是中国海军数据链系统(主要是H/ZBJ-1或其早期型号)首次在实战中得到检验;
![]()
这次海战,中方参战舰艇为502“南充”舰(65型护卫舰)、531“鹰潭”舰(053K型护卫舰)和556“湘潭”舰(053H1型护卫舰)。这三艘舰艇的性能和现代化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它们的数据链发挥巨大作用!
![]()
在冲突爆发前和过程中,编队指挥所(设在502舰上)通过数据链,将各舰雷达侦测到的越南舰艇位置、动向等信息进行共享。这使得编队指挥员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战场态势图,而不是依赖各舰零散的语音报告;
![]()
在战斗打响后,数据链系统辅助指挥员向531舰和556舰快速下达目标分配和攻击指令。相比于传统的语音通信,这种方式更快速、准确,且不易被干扰或误解。这对于在短时间内形成集火优势、迅速取得战果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当时的数据链系统尚不完善,且各舰安装情况可能不完全一致,传统的超短波语音通信在战斗中仍然扮演重要甚至主要的通信角色。许多关键指令,尤其是临机决断的命令,仍通过语音下达。特别是数据链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许多信息仍需人工录入和判读;
在1988年海战中,中国海军的数据链系统发挥积极的辅助指挥作用,证明其价值,但尚未成为唯一或主导的指挥控制通道—这次宝贵的海战检验为后续数据链的改进和升级提供第一手经验;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海军具体舰艇安装的数据链系统名称与性能:
第一代:H/ZBJ-1型主要装备于80年代后期新建或进行中期现代化改装的舰艇。
该系统实现点对点和简单网络通信,传输速率较低(通常为几千比特/秒以下),抗干扰能力初步具备,主要用于传输简单的战术数据指令。
第二代:H/ZKJ系列作战指挥系统(内含数据链)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海军走上将数据链与舰艇作战指挥系统(CIC)深度融合的道路;H/ZKJ-1型装备052型驱逐舰首舰112“哈尔滨”舰(1994年服役)是其标志性平台。该舰是中国海军第一型在设计之初就整合了现代化作战指挥系统和数据链的舰艇;
相比于H/ZBJ-1,H/ZKJ-1实现更高速的数据处理和交换,具备更强的组网能力和多目标处理能力,标志着中国海军C4ISR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海军在西方严密技术封锁的背景下,依靠引进军/民技术、自主创新,成功研制并装备第一代战术数据链H/ZBJ-1系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在1988年南沙海战中,该系统经受了实战检验,证明其价值,也暴露出早期系统的不足。以此为起点,中国海军通过发展H/ZKJ系列等集成化作战指挥系统,不断推动数据链技术的迭代升级,为21世纪中国海军走向深蓝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整个过程体现中国国防工业独立自主、砥砺前行的发展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