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少怀壮志,才识超群。东征北伐,屡建功勋。抗倭救国,喋血淞沪。江淮俊杰,黄埔精英。蜀陵长眠,青史垂名。”这是蔡炳炎将军的墓志铭。淞沪烽烟已然消散,蔡炳炎将军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家国大义却如不灭的火种,在代代相传中照亮前行的路。
少怀壮志
蔡炳炎1902年出生于合肥东郊胡浅村,少怀壮志,勤奋求进。7岁在本乡启蒙读私塾,曾在邻村巫岗随巫桂清先生读书,他聪颖过人,数年间读完了四书五经。15岁左右,赴三河镇跟从孙举之先生就读。
他爱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曾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志向。17岁辍学时,他虽囿于乡里教书,但身处五四大潮之中,拯民救国的种子已经在他心中萌发。
1924年,伴随着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来,蔡炳炎跃动的心绪再难平复,即托其舅父、老同盟会会员邓子云介绍前往应试,被成功录取。
开学时,孙中山以校总理的身份来参加大会,并发表演说强调:“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蔡炳炎以孙中山的训导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奋勇前进。
毕业后,蔡炳炎成为革命新生力量,跟随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13年间屡立战功。
![]()
临别嘱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8月中旬,蔡炳炎率领国民政府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奉命由韶关启程,转道武汉,由水路开赴上海。运兵船途经安庆时,蔡炳炎送妻子及子女下船。
临别之际,他对夫人说:“我何时回来,很难预料,家事就交给你了,要多保重。”
长江岸边,一家人难舍难别,道别声伴随着江水的浪涛声运兵船缓缓开动,这次分别成了蔡炳炎与妻儿的永别。8月19日,蔡炳炎部队抵达镇江,然后转道常州待命。
在部队即将由常州洪庙赶赴上海郊区前,蔡炳炎给其夫人赵志学先后写了两封亲笔信。
两封家书分别是1937年8月21、22日写的。信中表达了对妻子及家人的关爱。
家书写道: “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表达了赤诚的爱国情怀。
![]()
喋血淞沪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战略要地罗店。蔡炳炎率部死守阵地,面对日军精锐的飞机、坦克和重炮狂轰,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反复争夺,罗店战场尸横遍野,被称为"血肉磨坊"。
8月24日,蔡炳炎奉命率部抵达罗店设防。入夜,部署初定,阵前即发现敌军。传令士兵不得妄动。待敌接近阵地约50米,乃一声令下,猛烈开火,继以刺刀冲杀,全歼来犯日军。
25日晨,以一团兵力,向占据陆家宅的日军第十一师团出击,攻占其前沿阵地。后因日军援兵疯狂反扑,所部死伤惨重。中午12时,亲率一营兵力在陆家宅与日军反复冲杀。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
![]()
追认与哀荣
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中将,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其灵柩迁葬合肥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
蔡炳炎以"黄埔军魂"著称,其牺牲体现了中国军人"宁碎头颅,不失寸土"的气节。历史学者称罗店战役为"东方的凡尔登",蔡炳炎将军的顽强抵抗迟滞了日军攻势,为抗战全局作出重要贡献。
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合肥建有"蔡炳炎烈士纪念馆",其绝笔信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4年,蔡将军被列入中国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录。
![]()
结语
蔡炳炎将军以生命践行了黄埔军校"牺牲、团结、负责"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一座精神丰碑。他的故事至今仍在警示后人:和平来之不易,民族气节永不可摧。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