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侯亮平带领调查小组悄然抵达欧阳菁住所。此时,欧阳菁已经打包好行李,几小时后将前往机场,一旦她踏出国门,案件调查将陷入僵局。时间紧迫,侯亮平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立即搜查。
![]()
这个《人民的名义》中的经典场景,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侯亮平非要卡在最后一刻才采取行动?程序正义与办案效率之间,到底该如何平衡?
2019年,南方某市发生过一起真实案例。经侦民警王浩负责侦办一起重大金融诈骗案,已经掌握了主犯李某的部分犯罪证据,但还不够充分。周五下午,王浩接到线索:李某已经订了周一飞往加拿大的机票。
摆在王浩面前有两个选择:立即申请逮捕令,但证据不够扎实,可能被驳回;或者继续搜集证据,但风险是李某可能提前逃逸。
王浩选择了第三条路:他带领团队连续工作48小时,终于在周日晚上收集到足够证据,成功在李某前往机场前实施了逮捕。事后同事问他为什么冒这个险,王浩回答:“如果我们提前行动,案件可能因证据不足而流产;如果放任他离开,国家将损失数亿资金。我们只能赌一把。”
这种“赌一把”的执法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程序正义,简单来说就是“按规矩办事”。它要求每一步调查、取证、逮捕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因为追求结果而不择手段。这就像体育比赛中的规则,裁判不能因为一方快要输了就修改规则。
而办案效率,则常常体现在与时间的赛跑上。证据会消失,嫌疑人会逃跑,资产会被转移——执法机关必须在有限时间内采取行动。
那么问题来了:当程序变得复杂缓慢,而犯罪分子却在快速行动时,我们该怎么办?
某地检察院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他们在调查一起腐败案件时,明知嫌疑人正在快速销毁证据,却因必须走完一系列审批程序,只能眼睁睁看着关键证据被销毁。一位检察官私下感叹:“有时候,程序成了犯罪分子的保护伞。”
但反过来看,如果为了效率而跳过程序,也可能酿成冤假错案。2005年,湖北余祥林案就是血的教训——办案人员因破案心切,忽视了程序要求,导致无辜者被错误关押11年。
现实生活中,这种平衡艺术无处不在。
想象一下,你所在的公司要解雇一名涉嫌泄露商业机密的高管。人力资源部门面临两难:立即解雇,可能因证据不足面临法律诉讼;等待充分证据,公司机密可能继续外泄。聪明的公司会怎么做?他们会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许是在确保不违法的前提下,先调整该高管的岗位,限制其接触核心信息,同时加速调查。
再看侯亮平的做法,他的行动看似冒险,实则深思熟虑。他之所以选择在最后一刻搜查,是因为太早行动可能打草惊蛇,太晚则错失良机。他的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只是在时机选择上做了最优判断。
这种平衡之道,其实有三条实用原则:
第一,程序不能跳过,但可以加速。 就像高铁虽然必须沿着轨道行驶,但可以通过提速缩短行程。在紧急情况下,法律允许某些程序的加速处理。
第二,在程序框架内寻找灵活空间。 侯亮平没有创造新的程序,而是在现有程序内选择了最佳行动时机。
第三,永远记得为什么要遵守程序。 程序正义的终极目的,是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不受任意侵犯。这不仅是保护嫌疑人,也是在保护我们每一个人。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让程序正义成为低效执法的借口,也不能让办案效率成为突破程序底线的理由。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规则与效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的智慧。
下次当你面临类似困境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的决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五年、十年后回头看,我会为这个决定感到自豪吗?
毕竟,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规则是什么,而在于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刻、以正确的方式应用这些规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