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率分立器件行业第三大企业,其 MOSFET 产品国内市占率第一,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技术快速突破,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核心技术包括国际领先的 BCD 工艺、MEMS 传感器技术,以及国内领先的 IGBT 和功率封装技术”
《》说到:1990年启动的908工程旨在引进一条先进的集成电路产线,但因前期论证时间长,导致技术落后于国际水平,量产即滞销。华晶自1995年后财务压力持续增大,1997年仍处于经营亏损阶段,为后续重组埋下伏笔。
本期将讲述1998年到2003年,那些曾经盘活“华晶”的故事。
![]()
02
第一次重组:华晶重组与华润入主(1998-2003)
1995-1997年 彼时的华晶在无锡微电子工程项目(从西门子引进2um工艺;从日本东芝引进3um工艺)基础上,正在建设908主体工程:
全新的6英寸晶圆厂(从美国朗讯引进0.8-1um工艺和部分产品)
![]()
1997年初,在刚从北京燕东微退休的朱贻玮协调下,台湾交通大学的冯明宪(主持举办两岸半导体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蔡南雄(台湾茂矽电子)、李秉杰(台湾晶元光电)、林昆泉(全新光电)、苏峰正 / 郭政达(隆达光电)等台方企业代表考察了绍兴的华越,无锡的华晶,上海的先进、贝岭和还在建厂的华虹NEC,北京的燕东、首钢NEC、华大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等企业。
![]()
当时,蔡南雄从茂矽出来之后,认为台湾fab建设已经如火如荼了,大陆还没有怎么发展,所以想投身大陆,建设晶圆厂。而冯教授主持的研讨会中,大陆代表就有华晶的高管。考察了大陆的晶圆厂之后,讨论出来个结论:与其大费周章建新工厂,不如利用无锡华晶已经建好的6英寸厂。因为次年1998年,“908工程”就要验收,往后由华晶自主经营,我们可以去和华晶的领导商量有没有合作的可能;这就像茂硅刚刚成立时在美国Nitron的6英寸厂先验证新公司的能力一样;
1997年9月,上华半导体在香港成立。蔡南雄推荐陈正宇帮忙筹资,陈正宇和新加坡华登国际中国区经理合作筹资900万美元在香港成立上华。
1997年11月 CEC和华晶敲定了合作细节,海外团队做出一定的让步,接受CEC(无锡华晶的上级单位)和华晶提出修改的利润分成比例,最后谈判成功,当晚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书,由陈正宇和廖勇代表双方签字,以“来料加工,委托管理”模式进行合作。
无锡华晶提供三方面条件:
(1)MOS事业部前工序洁净厂房;
(2)从国外引进的5英寸和6英寸MOS电路前道工序加工设备;
(3)MOS事业部前道工序200名员工,包括厂长、工程师和操作人员。
香港上华半导体,主要负责三方面:
(1)经营管理,把过去IDM模式改为Foundry(代工)模式;
(2)提供流动资金;
(3)拓展海外市场和客户。
1998年1月:华晶通过验收,月产6k的6英寸晶圆,主要生产通讯用IC、家电及工业控制MCU、智能卡IC、专用集成电路。
![]()
新的血液即将注入,华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一、1998年关键转折
1992年2月华晶和杰尔合约期满验收后,正式交由上华经营;在华晶改造过程中,陈正宇求助于刚从德州仪器退休的张汝京担任华晶上华总经理。不过由于身份原因,不到三个月,张汝京便被台湾当局拉回去了。
1998年2月-8月,在张汝京、陈正宇等人努力下华晶完成了改造:1)所有“908工程”的员工剥离国有企业员工的身份,全部转成合营企业无锡华晶上华半导体的员工,由华晶上华支薪;2)又对管理系统做了数字化的改造,以提高管理效率;3)对办公室也加以优化,凸显高科技形象,给客户好印象。一切布置就绪,华晶上华就开始在大陆和台湾寻找客户。
![]()
1998年10月,蔡南雄接手担任总经理。团结带领海内外团队把6英寸片月投片量做到5000片/月,以后又突破10000片/月。
1999年5月,公司终于实现了盈亏平衡;上华副总经理、原来香港华智的余楚荣先生接任华晶上华总经理。
![]()
二、两地更大的合作及华润的入局
1999年9月,无锡华晶和香港上华后来由合作转入“软”合资阶段,正式成立合资公司,取名为无锡华晶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上华持股51%,华晶持股49%),简称华晶上华公司,从此高速发展。 华晶上华把原来无锡华晶的IDM转变为代工模式,使得华晶上华公司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完全的晶圆代工企业。
2002年10月,华润收购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改名为无锡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
2003年为实现华润上华(原华晶上华)等资产在香港上市,所以经过了一些资产整合和融资。
![]()
2003年年底上华一厂6英寸的产能达到27k/月。其中为了引进特许半导体的技术,所以让其投资了华润上华科技。
为了扩产,公司收购了AGERE(朗讯子公司)的一条0.35um 6英寸生产线设备;厂区内建设第二座6英寸厂,当时取名为“华润晶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2003 年,华润励致透过旗下全资拥有的华润微电子(控股)有限公司,组建了无锡华润晶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华润晶芯),专业进行6英寸晶圆生产代工业务,2005年第一季度起开始承接客户加工订单。2008年4月,也归到华润上华平台管理
![]()
华润上华管理的华晶FAB(滨湖区惠和路5号的两条6寸线),是华润微现在的一厂。
上市融资规划的FAB(新洲路8号的8寸线)是华润微的二厂。
原无锡晶芯(现在叫华润华晶,6寸线)是华润微的三厂(功率分立器件)。
2004年8月,华润上华在港交所上市,而上华二厂也正是开工(规划了2条3万片的8英寸产线)。
![]()
以上就是华润微的前身晶芯、华晶及华晶上华的历史沿革
03
晶圆代工时代(2003-2010)
一、华润:来个更大的合作
2004年6月,华润上华的6英寸晶圆月产能已经达到45k,毛利率达到29%,利润率非常之高;并提供CMOS逻辑、混合信号、高压、非易失性存储器(NVM)和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集成电路(IC)的制造服务
2004年12月,华润上华产能达到59k,客户达到194个。
2006年 上华二厂建成,正在考虑引进0.35um-0.25um的技术,但是真正引入和投产已经到2008年之后了。
2006年 华润成为华润上华的控股股东,改名为: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
2007年 华润微产能达到79k/月,工艺集中在0.6-0.8um和0.5um,少量收入来自0.35um。而且当年已经量产了BCD工艺产品。公司拟转向模拟半导体。
2007年华润安盛与星科金朋的项目合作:星科金朋将投资入股华润安盛, 成为华润安盛的股东之一;同时,星科金朋还将把一部分设备和客户资源转移到华润安盛。
二、邓茂松:向模拟进军
2008年 华润微产能达到110k/月。而华润3.8亿美元购置了无锡海力士意法8英寸的设备,租借给上华放在上华二厂运营。
![]()
2008年 华润将原来华润旗下的半导体业务(华润华晶、华润安盛、华润赛美科、华润矽科)转移至华润微电子。
2010年 华润微拥有6英寸产能90k,8英寸产能30k、功率产品及封装测试产能。
![]()
2011年坐拥华润所有半导体业务的00597.HK私有化退市。
03
战略升级:快速发展期(2010-2025)
2010年公司成立赛美科,专业从事测试代工。
2012年 代工扩展了MEMS产品(硅麦、压力传感器)。
2014年 推出第二代BCD工艺(与华虹、smic形成BCD三强)。
2017年 接收国家无偿划转的中航(重庆)微电子有限公司,扩展功率半导体与MEMS传感器业务。
![]()
2018 年 成立矽磐微电子(重庆),拓展面板级封装业务;
2018年 与重庆西永微电园签约建设12 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投资约 100 亿元)。
![]()
2020年 在科创板上市
![]()
2020年7月 推出国内首条6 英寸碳化硅(SiC)晶圆量产线,发布工业级 SiC 肖特基二极管产品。
2020年 收购杰群电子科技(东莞),开拓汽车封装业务
![]()
2021年 量产SiC MOSFET
2022年 营收突破百亿,净利润达26亿元
2022年 收购大连大连芯冠科技(更名为润新微电子),拓展氮化镓(GaN)技术。
2022年 重庆 12 英寸晶圆厂及润安先进封装基地通线;
![]()
2022年 深圳 12 英寸润鹏半导体产线动工;
2023年 公司拥有6英寸晶圆制造产能约为23万片/月,8英寸晶圆制造产能约为14万片/月,在建一条月产约 4 万片的12英寸晶圆制造生产线,重庆12英寸晶圆生产线正在上量爬坡阶段
![]()
2025年1月,润鹏半导体通线
![]()
附录之,文中重要人物履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