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深化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枢纽港的具体要求和建设重点,推进提升沿海港口发展能级。近年来,我国沿海省份以市场为导向、以国有港口为纽带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基本形成了“一省一港口集团”的发展态势,基本建成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世界级港口群。
一是省级层面港口资源深度整合,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为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优化供给布局,沿海各省份积极开展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西等省份以国有企业为基础,通过行政划拨国有资产整合辖区港口资源;辽宁、海南等省份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央企整合辖区港口资源。总体来看,初步实现了港口资源利用集约化、运营一体化、竞争有序化和服务高效化。例如,浙江省海港集团集装箱班轮航线数量较整合前的2014年增长约40%,山东省港口集团较整合前的2018年增长约30%。2024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12亿吨和2.9亿TEU(标准集装箱),规模稳居世界首位。
二是长三角港口群资源合作开发取得显著进展,港口管理协作机制初步建立。上海和浙江联合开发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取得积极成效,上港集团、浙江海港集团与长江沿线主要港口企业等开展合资合作,上海组合港管委会牵头建立长三角四省市港口集团联席会议机制,促进港口企业间项目合作和资本合作。
三是环渤海港口群互动频繁,积极开展业务合作。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在黄骅港、唐山港合资运营集装箱码头公司。山东省港口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围绕集装箱航线、大宗散货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辽宁港口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天津港集团、山东省港口集团签署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
四是粤港澳港口群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提升了以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的效率。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地域相邻、距离较近,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以香港为国际航运中心,广州、深圳为国际航运枢纽,其他港口为重要支撑的发展格局。招商局港口、中国远洋海运港口、香港和记黄埔港口、广州港集团、深圳港集团等经营主体通过交叉持股等方式积极开展资本和业务合作。
但也要看到,沿海港口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等方面尚有待提升,港口群一体协同发展仍存短板弱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聚焦国家区域战略发展要求,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
第一,强化统筹协调和区域协同。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完善区域物流体系,支持港航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网络,协同推进区域港口集群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提升港口群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若干个世界级港口群。
第二,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落实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建设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在环渤海地区,加强区域协同,推动津冀、山东、辽宁沿海港口群共同发展;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龙头,统筹沿江沿海,完善重点货类运输系统布局,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在粤港澳大湾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服务功能,提升世界级港口群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东南沿海、环北部湾港口群。
第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引导港口群区域内港口码头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开展跨行政区域合资合作,消除区域市场壁垒和行政壁垒。完善港口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统一、公开、透明的价格体系。
第四,推进完善港口群治理体系。加强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省级层面港口资源利用集约化、运营一体化、竞争有序化、服务高效化。采取市场化方式,深入推动跨省跨区域的港口资源、港口服务协同联动、一体融合发展。推动完善政策标准,建立港口群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健全港口群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市场监测机制,定期对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等港口群主要货类码头能力与使用效率进行分析监测,对各港口的功能定位、业务分工、生产经营等进行系统评估,为港口相关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提供支撑。持续提升国际枢纽港发展能级,制定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打造临港枢纽经济,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