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8分钟
![]()
把教育比作奔流的河,从顶层设计的“源头”到师生实践的“河床”,总得有群人站在中间——他们不是居高临下的“掌舵者”,也不是随波逐流的“漂浮者”,而是稳稳托住水流、让教育初心精准抵达的“摆渡人”。这群人,便是学校中层。
谈及学校治理,人们常聚焦校长的战略眼光、教师的课堂智慧,却易忽略中层这根“承上启下的脊梁”。可若没有中层把“上面千条线”织成“下面一张网”,再美好的教育蓝图,也难落地成滋养学生的土壤。
今天,便来聊聊学校中层的“三重叩问”:何为,为何为,如何为?
1
何为中层:
是“转换器”而非“传声筒”
是“粘合剂”而非“隔离墙”
提起学校中层,有人会说“不就是管着几个部门、传达校长指令的人嘛”。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若把学校比作一棵大树,校长是扎根土壤的“主根”,决定生长方向;教师是向阳而生的“枝叶”,孕育教育果实;那中层,便是连接主根与枝叶的“树干”——既要把根须吸收的养分(顶层政策)输送到每片叶子,又要把枝叶感知的风雨(师生需求)反馈给主根。它的角色,可不是单向传递的“传声筒”,而是充满智慧的“转换器”、“联结者”“粘合剂”。
1. 是顶层设计的“解码者”:让“抽象蓝图”变“具体路径”
校长提出“构建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这是方向;可怎么建?哪些课程要保留,哪些要新增?如何协调各学科课时,又如何培训教师落地?这些“细节题”,恰恰是中层的“必修课”。
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顶层设计再完美,若没有中层把“大理念”拆解成“小步骤”,把“抽象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方案”,就容易变成“挂在墙上的口号”。
中层的“解码”能力,让学校各项计划实施从“设想”走进“日常”。中层的“解码”,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带着教育思考的“再创造”。
2. 是师生需求的“联结者”: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有位班主任说:最怕遇到“只对上负责”的中层。这样的中层,其实是把自己变成了“隔离墙”。真正的中层,该是师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既能听得到教师办公室里的“吐槽”,也能看得见学生走廊上的“困惑”,更能把这些声音“有温度地传递”、“有策略地解决”。
中层的“联结”,是让教育服务“贴着师生走”,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问题”,而是走到师生中“找答案”,让教育的温暖,不缺席任何一个细节。
3. 是团队活力的“粘合剂”:让“各吹各号”变“同频共振”
学校里,教务处要抓教学进度,德育处要搞活动,总务处要保后勤——若各部门“各管一摊”、“各扫门前雪”,就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矛盾。这时,中层的“粘合剂”作用就凸显了。
《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中层要做的,就是在“不同”中找“和”:比如教学主任和德育主任一起商量“如何把德育融入课堂”,让活动不挤占教学时间;后勤主任主动问“下周有公开课,需要提前检修多媒体吗”,让保障走在需求前面。
某校长说,他们学校的中层团队有个“每周碰头会”,不是汇报工作,而是“吐槽困难”——“我这边缺个打印机”“我那边需要两个志愿者”,大家当场协调、互相帮忙。久而久之,“各吹各号”变成了“同频共振”,“共慧共赢”、“报团取暖”,团队的凝聚力,就这样在中层的“搭台”中慢慢聚起来了。
2
为何为中层:
为“立德树人”守好“中间段”
为教育未来筑好“承重墙”
为何无人愿意当中层?压力大。可一所学校的质量,不是“校长一个人好”就能决定的,也不是“几个名师强”就能撑起的,而是要看“中层”稳不稳。中层的“为”,不是为了“官”,不是为了“面”,而是为“立德树人”守好关键一环,为教师成长搭好阶梯,为学生未来铺好道路。
1. 为“立德树人”守好“中间段”:避免教育目标“悬空”
校长定了“培养有责任感的人”的目标,可怎么让这个目标走进课堂、走进活动?若没有中层去推动、去监督,目标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像盖房子,顶层设计是“图纸”,教师实践是“砖瓦”,中层就是“承重墙”——若承重墙不牢,房子再漂亮也会塌。
2. 为教师成长搭好“脚手架”:让“好老师”从“少数”变“多数”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可再好的教师,也需要成长的“土壤”。校长说“要培养骨干教师”,可怎么培养?谁来组织培训?谁来搭建展示平台?这些“落地事”,都要靠中层。
中层的“为”,不是“指挥”,而是“帮扶”;不是“挑剔”,而是“赋能”。就像上海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说的:“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最好的成长。”而中层,就是教师成长的“脚手架”:为新手教师“引路”,为中年教师“搭台”,为老教师“赋新”。比如组织“师徒结对”,举办“教学沙龙”,推动“跨学科教研”,…正是这些“小事”,让“好老师”从“少数”变成了“多数”,让学校的教育质量有了“源头活水”。
3. 为学生未来铺好“垫脚石”: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可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这些“个性化需求”,光靠校长和班主任很难全覆盖,需要中层牵头搭建平台。比如德育处组织“社团文化节”,心理辅导中心开设“悄悄话信箱”,教务处推出“分层作业”等等。
这便是中层的“温度”:他们或许不是直接教学生知识的人,却是帮学生“找到自己”的人;他们做的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让学生“发光”的“垫脚石”。中层的“为”,就是让这份“温度”,落到每个师生的身上。
3
如何为中层:
以“专业”立脚,以“温情”暖心,以“担当”开路
知道了“何为”、“为何为”,更要知道“如何为”。中层的工作,不是“有权就好做”,也不是“埋头干就行”,而是要“懂专业、会沟通、敢担当”。得是个“多面手”,要有“金刚钻”,既能扛得起压力,也能暖得了人心;既能守得住原则,也能破得了难题。
1. 炼就“专业硬功”: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能”难承“重”
有句话说得好:“外行领导内行,越领越外行。”中层若没有专业能力,不仅服不了众,还会耽误工作。中层的“第一要务”,是炼就“专业硬功”。
一方面,要“钻业务”:教学部门的中层,要常进课堂听课,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德育部门的中层,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德育方法;后勤部门的中层,要懂安全规范、会资源调配。专业够硬,说话才有底气,做事才有章法。
另一方面,要“善学习”:现在教育改革快,从“双减”到“核心素养”,从“智慧校园”到“跨学科教学”,中层若不学习,就会跟不上节奏。中层的“专业”,不是“天生的”,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干事的”。
2. 善用“沟通软艺”: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用心”
中层夹在“上”和“下”之间,沟通是“必修课”。可很多中层容易犯一个错:只想着“对校长负责”,却忘了“对师生用心”。比如校长布置了“迎检任务”,中层就急着催教师填表、交材料,却不问“教师有没有时间”“会不会做”——这样的沟通,很容易引起反感。
真正的沟通,是“换位思考”。对上级,要“讲真话”,不是“报喜不报忧”,而是把师生的真实需求、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客观反映,帮校长做“正确决策”。对下级,要“听心声”,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多问“你觉得怎么做好”“需要我帮什么”。
沟通中,还要善用“细节”。比如记住教师的生日,发一句祝福;看到学生进步,说一句鼓励;甚至教师加班时,递一杯热水——这些“小事”,比“大道理”更能暖人心。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中层的“沟通”,不是“技巧”,而是“真诚”;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凝聚人心”。
3. 扛起“担当铁肩”:在“矛盾前”不回避,在“困难前”不退缩
教育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困难。这时,中层不能“躲”,也不能“推”,要敢“扛责任”,啃“硬骨头”、“有担当”。中层的“担当”,不是“喊口号”,而是“关键时刻站出来、干起来;不是“追求名利”,而是“对得起自己的岗位”。
中层,没有校长的“光环”,没有教师的“掌声”,却在学校的“夹层中”默默坚守。他们是“解码者”,让政策落地;是“联结者”,让师生同心;是“担当者”,让困难让路。他们的“何为”,是角色的定位;“为何为”,是初心的坚守;“如何为”,是行动的答卷。
愿每个学校中层,都能做“稳稳的摆渡人”,把教育的温暖,一程又一程,送到每个孩子的心里去,送到成功的彼岸。
这,便是中层最动人的“价值”,也是教育最坚实的“力量”。
作者:汪作全
单位: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街道明德小学校长,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先后荣获县优师,县教学能手等光荣称号,主持省,市级课题各一项。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科研能力、论文撰写与成果发表专题研修)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