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
钳电班的老谢配合年轻的车间志主任蹲在新磨床旁,指腹反复摩挲着说明书上“抽尘口负压≥3000Pa”的黑体字,车间顶梁的白炽灯把那行参数照得发白,却照不亮他眉峰间的褶皱。两台从德国漂洋过海来的机械磨床,此刻像两头沉默的钢铁巨兽,卧在中孚新材料车间的水泥地上——这是公司为啃下国内硅砖精加工市场、叩开国际客户大门掷下的重金,可眼下,它们连一声完整的“轰鸣”都还没发出。
磨床的铸铁机身泛着冷硬的光,与车间里堆积的浅灰色硅砖形成奇妙的对峙。老谢记得设备到厂那天,叉车把磨床卸下时,他伸手碰过机身,还带着远洋货轮的微凉。机修安装车间的负责人捧着厚厚一叠资料,说这机器能把硅砖的平整度误差控制在0.02毫米内,“以后咱们的硅砖往欧洲窑炉里送,再也不用怕人家挑精度毛病。”可这话落了还没三天,难题就砸在了钳电班头上:配套的抽尘风机怎么装,说明书上只画了示意图,关键的管道走向、风机与磨床的同步启停参数,全是模糊的“根据现场调整”。
第一次试装时,小李把抽尘管直接接在了磨床的出屑口,开机的瞬间,浅灰色的硅尘像受惊的蜂群,从管道接口的缝隙里涌出来,车间里顿时飘起一层“雾”。老谢赶紧按下急停,摘下沾满硅尘的口罩,咳嗽着去摸管道——接口处的密封胶条没压牢,负压不够,粉尘自然跑了。他让小肖去仓库找耐高温的密封垫,自己蹲在地上重新量尺寸,粉笔在水泥地上画了一道又一道弧线,每一道都对应着抽尘管的走向。那天直到天黑,车间里的灯亮了又暗,最后试机时,抽尘风机的嗡鸣声终于压过了粉尘的“骚动”,可没等大家松口气,磨床的进给系统突然卡壳了——原来抽尘管的重量压在了磨床的导轨上,影响了精度。
“拆了重装。”老谢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声音有点哑。钳电班六个人,连轴转了三天,把抽尘管道改成了悬挂式,用管钢做支架,一节一节往车间抽风机上固定。小李年轻,爬梯子时不小心踩空,手里的管钳“哐当”掉在地上,砸出一个小坑。老谢没骂他,只是递过去一瓶水:“慢点儿,这机器金贵,咱们的手也金贵。”他们拿着水平仪,把每一段管道都调得横平竖直,又在接口处缠了三层密封胶带,连风机的地脚螺栓都用扭矩扳手拧到了说明书要求的45N·m。
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磨床正常运转时,硅砖在砂轮的研磨下会产生细碎的渣屑,一部分被抽尘风机吸走,另一部分却粘在砂轮上,越积越多,导致磨出来的硅砖表面出现划痕。老谢盯着砂轮转动的轨迹,突然想起年轻时修老式磨床的经验——那时候没有自动清理装置,他们就用硬毛刷手动清理。他让小张找来了尼龙刷,又在磨床的砂轮罩上钻了个小孔,把刷子固定在里面,让刷子随着砂轮的转动轻轻擦拭。试机时,砂轮转动的声音变得清脆起来,硅屑被刷子扫下来,立刻被抽尘风机吸走,磨出来的硅砖表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最关键的是同步启停的问题。一开始,磨床和抽尘风机是分开启动的,有时候磨床开了,风机却忘了开,车间里瞬间就会飘起硅尘;有时候风机开了,磨床却没开,白白浪费电。老谢琢磨着,能不能把两者的电路连在一起,让它们同时启动、同时停止。他翻出电路图,在控制箱里加了一个中间继电器,又调整了接触器的接线方式。那天下午,他按下磨床的启动按钮,磨床的砂轮开始转动的同时,抽尘风机也跟着“嗡”地响了起来;按下停止按钮,两者又同时停下,车间里静得能听到硅砖冷却的细微声响。
从设备到厂,到磨床能稳定运转,整整过去了二十八天。最后一次试生产时,第一批硅砖从磨床上送出来,质检中心的人拿着卡尺测量,平整度误差只有0.015毫米,比说明书上的要求还高。老谢站在车间门口,看着磨床不停地运转,抽尘风机的管道里没有一丝粉尘漏出来,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硅砖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技术中心的人跑过来拍他的肩膀:“老谢,多亏了你们,这批硅砖明天就能发往法围了。”
老谢笑着掏出烟,却没点,只是放在鼻子下闻了闻——车间里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呛人的硅尘味了。他回头看了看那两台磨床,钢铁机身在灯光下仿佛有了温度。这一个月里,他们摸遍了磨床的每一个零件,画了几十张草图,报废了几节管道,手上磨出了好几个茧子,可当看到合格的硅砖从生产线上下来时,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心里的踏实。
中孚新材料的车间里,机械磨床的轰鸣声成了新的节奏,抽尘风机的嗡鸣像是伴奏。这些钢铁设备,曾是让钳电班头疼的“难题”,如今却成了他们手里的“利器”。老谢知道,这两台磨床不仅能磨出高精度的硅砖,更能磨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底气——国内的客户会因为这过硬的精度找上门,国际的订单也会跟着来。而他和钳电班的兄弟们,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把说明书上的冰冷参数,变成了车间里热气腾腾的生产图景,把企业的期待,磨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夕阳西下时,老谢关掉车间的灯,最后看了一眼那两台磨床。月光从窗户照进来,在机身上洒下一片银辉,抽尘管道像一条沉默的银蛇,守护着这片没有硅尘的空间。他知道,明天一早,这里又会响起熟悉的轰鸣声,而他们的故事,还会在铁屑与硅尘的碰撞中,继续书写下去。
作者简介
李干凡,笔名李凡、麻溪俊杰、冬播春耕,冷水江人。身兼多职,是环保工程师、高级碳排放管理师、高级资产管理师、高级物业项目经理以及企业法律顾问。在新闻(及新图片)领域,发表文字约60万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