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为遇害活动家柯克举行追悼会前数小时,俄罗斯大主教蒂洪在俄官方背景平台发表文章,对其予以高度赞扬。
这一精心选择的时间点,折射出宗教信仰在当代地缘政治中被重构和利用的现实。
![]()
蒂洪绝非普通神职人员,他曾任莫斯科斯列坚斯基修道院院长,著有畅销书《每日圣徒》,长期被视为普京总统的精神顾问,与克里姆林宫关系密切。
2018年他被任命为克里米亚地区大主教,进一步巩固了其政治地位。
作为将东正教视为国家精神基石的代表人物,他突然对一位美国新教活动家表现出热情,这一转变值得深思。
文章的推广者同样引人注目——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首席执行官德米特里耶夫。
![]()
这位曾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充当美俄非正式沟通渠道的金融家,对此文的推广表明这并非单纯的神学思考,而是针对华盛顿的战略举措。
这一现象充满矛盾:长期谴责西方“颓废”的俄罗斯保守派,如今却在美活动家身上寻找“志同道合者”。
蒂洪在文章中惊叹道:“其他人却在他身上意外地发现了志同道合的人。”
支持者视此为普世教会合一的体现,批评者则尖锐指出其中的讽刺:俄教会高层如今推崇的,正是他们过去批判的“受媒体驱动”的福音派基督教。
![]()
这一转变标志着俄东正教叙事的重大调整,多年来,俄一直自诩为对抗自由主义西方的堡垒。
大主教急切地将柯克视为盟友,暗示着新策略:通过与西方保守派建立共同话语,使俄政治立场在全球获得合法性。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柯克所代表的个人主义福音派基督教,正是俄传统神学批评为“神学浅薄、具有文化腐蚀性”的类型。
这位首席主教却将其推崇为东正教青年的榜样。
分析蒂洪的文章可见,尽管充斥“福音真理”“殉道牺牲”等宗教词汇,却通篇未提耶稣基督之名。
相反,柯克被引用的言论中明确提到基督。
蒂洪似乎将基督教简化为文化政治价值观,而非与基督的鲜活关系。信仰被压缩为政治纲领,而基督本人因可能扰乱政治议程而被隐去。
蒂洪在开篇坦言:“一周前,柯克在俄罗斯几乎无人知晓。”那么,为何急切地将这位陌生活动家奉为圣人?
答案在于柯克的象征意义:作为特朗普的朋友,他为俄保守派提供了便利的文化符号。
他年轻、精通媒体、立场坚定,这些特质为俄东正教活动家提供了可效仿的模板。
这篇文章折射出“保守国际”的建构——一种跨国公民宗教,将不同运动团结在“传统价值观”旗下。民族与神学差异被淡化,以服务于对抗自由主义的战略团结。
其结果不是真诚的信仰,而是被工具化的宗教。
![]()
当前,面临国际孤立的俄罗斯教会,正试图将自己塑造为与美保守派沟通的桥梁。
通过接纳对方的语言与英雄,莫斯科表明其已准备好以自身方式融入全球保守主义运动。
同时,通过将美保守派描绘为盟友,俄罗斯可以在保持反西方论调的同时,接受美国文化的某些元素,将西方划分为“好的保守派”与“坏的自由派”。
矛盾显而易见:同一家祝福俄乌战争的教会,如今却将体现个人主义基督教精神的美国活动家树为俄青年榜样。
这些矛盾揭示,真正的组织原则并非神学一致性,而是政治实用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