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出了五服不是亲戚”,可是,对方是不是自家的亲戚,难道自己还不知道吗,为什么还要有“五服”作为限制?
而且这个“五服”究竟是个什么范围?“五服”具体又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
生死之间
其实“五服”的本义是“五种丧服”,也就是人死之后,来奔丧的亲戚所穿的五种丧服。
一般情况下,人去世之后,他的亲人要为他披麻戴孝,但也不是所有亲人都有资格为死者披麻戴孝的。
曾经有人想要跟死者套近乎,于是到人家葬礼上披麻戴孝,结果就被打了一顿。
![]()
按照古时候的规矩,丧服分为五等,该穿哪一等,要按照与逝者的亲疏程度来判断。
与逝者最亲密的人,要穿一等丧服,这种丧服名为“斩衰”。
比如父亲去世的话,儿子就要穿三年斩衰;爷爷去世后,长孙要穿斩衰;丈夫去世后,妻子就要穿三年斩衰。
![]()
“斩衰”是一种由麻布做成的衣服,在制作的时候,要做得非常粗糙,因此在做衣服时甚至不会使用剪刀,而是使用大刀直接“斩”,因此这种衣服被叫做“斩衰”。
而且这里的“衰”也不读“shuāi”而读“cuī”,因为这里的“衰”通“蓑”,指的是做衣服的草。
![]()
所以“斩衰”其实就是一种很简陋的麻布衣服,之所以要故意弄得很简陋,是为了体现出着急的感觉,毕竟是最亲的亲人去世了,穿得着急也很正常。
比“斩衰”低一等的丧服名为“齐衰”,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斩衰”一样,只不过这边关系远一点,因此有时间整理衣服。
![]()
“齐衰”与“斩衰”的材质一样,都是粗抹布,但是“齐衰”可以用剪刀细细修剪一下边缘,不至于像“斩衰”那么粗糙。
父亲已去世的情况下,母亲再去世,儿子要穿三年“齐衰”;妻子去世后,丈夫要穿一年“齐衰”;爷爷去世后,不是长孙的孙子就要穿“齐衰”。
![]()
比“齐衰”再低一等的丧服名为“大功”,“大功”的材质要比前两种要好一些,因为“大功”可以用煮软了的“熟麻布”。
堂兄弟或者未出嫁的堂姐妹去世时,要穿九个月“大功”;丈夫的爷爷奶奶去世,要穿“大功”;已经出嫁的女子要给娘家兄弟穿“大功”。
![]()
比“大功”再低一点的丧服就是“小功”,“小功”的材质也是熟麻布。
不过相较于“大功”来说,“小功”的熟麻布可以更细一些,而与此同时,穿丧服者与逝者的关系也更远了一些。
比如已经嫁出去的堂姐妹,或者未出嫁的祖姑和堂姑去世时,就要穿“小功”。
![]()
最低一等的丧服名为“缌麻”,这是一种用细麻布做成的丧服,而且穿此丧服的时间也只有三个月。
比如高祖爷爷去世时,或者曾祖爷爷的兄弟去世时,要穿上三个月“缌麻”。
不过一般人家穿“缌麻”的机会可不多,因为一般百姓应该活不了那么久。
![]()
总的来说,“五服”就是五种丧服。
古人之所以用“五服”来区分亲戚,是因为在服丧时,会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穿上不同的丧服。
最亲密的父子一辈,穿破旧最粗糙的丧服——“斩衰”,而最新最好的丧服——“缌麻”,是在高祖爷爷去世时穿的。
![]()
五服的作用
虽说已经清楚了“五服”的含义,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这句“除了五服不是亲戚”到底是不是废话?
这句话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有用呢?
通过前文可知,“五服”包括的范围还是非常大的,连高祖一辈的人都包括了。
![]()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除了那种住在一起的大家族,一般人家基本不会和自己高祖一辈的人关系很好,甚至都有可能不认识对方。
既然如此,那么判断这些人是不是亲戚还有什么用呢?
既然关系本来就不熟,那么这句“出了五服不是亲戚”岂不是成了一句废话?
![]()
而这就涉及到了一些古代礼法问题。“礼”是“礼”,“法”是“法”,但是我们经常会将礼法放在一起说,因为古代的“礼”与“法”关系十分紧密。
“五服”的划分很明显属于“礼”的范畴,除了“葬礼”,还有很多地方的“礼”也需要按照“五服”来进行区分安排。
![]()
而“五服”作为“礼”里的重要部分,在与“礼”共生的“法”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公元268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编纂《晋律》,而这本《晋律》中开创了将丧服礼制与刑法结合的立法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被告与原告之间的“五服关系”来确定量刑。
![]()
地位尊贵之人对地位卑微之人犯法后,两人的关系越近,刑罚就越轻;年长者对年幼者犯法后,两人的关系越近,刑罚也越轻。
而反过来的话,地位比较低微的人对地位较为尊贵的人犯法后,两人的关系越近,判的就越重,年幼者对年长者犯法后亦然。
![]()
日常生活中,父亲教训儿子,如果失手把儿子打死了,并不会按照一般的“杀人”来看待。
因为按照“五服”来看,父子之间属于最亲密的“斩衰”,而且父亲对儿子属于长者对幼者,因此这位父亲肯定会被从轻判决,而且会获得减刑。
![]()
虽然这种法律规定看起来很没道理,但是结合时代背景来看的话,也许就多少能理解一些了。不管是东晋还是西晋,都是门阀士族十分鼎盛的时代,一个家族中会有很多人,这些人之间发生矛盾也很常见。
而为了维持整个家族的稳定,地位尊卑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
因此,为了保护地位尊贵之人的威信,这才会出现这种保护“强势群体”的法律。
这种法律出现的目的,就是要让弱势群体不敢反抗,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事。
因此,哪怕门阀制度已经成为历史,丧服礼制与刑法结合的模式还是保存了下来。
![]()
哪怕是在明清时期,这种奇怪的法律依然存在,甚至还有几个经典案例,就比如清朝的吴大文案。
吴大文是地主家的佃户,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吴延明,次子吴延华,这两个儿子都是吴大文的妻子张氏所生。
![]()
吴大文有个邻居叫查传贵,查传贵的妻子为田氏。
田氏好吃懒做,不想挣钱,只想花钱,而吴大文手里有点小钱,但是非常花心,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很快便开始干坏事。
而查传贵很快便发现了这件事,但他并没有阻止,因为他也是个好吃懒做的主儿。
![]()
租给吴大文田地的那个地主,是个很正派的人,若是让他知道吴大文的事,吴大文可就惨了。
因此,查传贵以此事要挟吴大文拿钱,只要吴大文交了钱,查传贵便不再理会他跟田氏的事,也不会将此事捅出去。
由于三个人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这件事一直没败露。
![]()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最后还是让地主给知道了,吴大文和查传贵被迫搬了家。但搬家之后此事照常进行。
吴大文的儿子吴延华不乐意了,当初就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地主,没想到搬家之后父亲还是这样。
愤怒的吴延华一直在想办法破坏父亲的“好事”。
![]()
吴大文对于儿子的行为非常不满,于是他联合查传贵,将自己的儿子给杀了,然后又把儿子的尸体扔进了山里。
后来吴延华的尸体被一个放牛的发现,官府顺藤摸瓜,很快便查到了这两个凶手。
由于有“五服”关系的存在,吴大文这个主犯只是挨了一顿打,被关了三年,而查传贵这个从犯不仅挨了打,还被流放了三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