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的晨读声准时响起。袁晓楠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们捧着《论语》诵读,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课本上,恍惚间让她想起三十年前——父亲袁柏生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祖父袁德佐在旧教案本上一笔一画批注的模样。
三代人的教育故事,就藏在这跨越时空的书香里,既守着不变的初心,又写满与时俱进的创新。
从“米粒家训”到“文化晨诵”:信仰的模样从未变
“袁老师,这个字我总写不好。”课间,有学生举着练字本跑过来,袁晓楠蹲下身,握着他的手慢慢写:“你看,左边单人旁是‘人’,右边两横是‘二’,两个人相处,多为对方着想,就是‘仁’。”这样的场景,像极了她小时候趴在祖父书桌前的日子。
![]()
袁晓楠的祖父袁德佐,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在原张店有色金属学校(现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组建计算机自动控制系时,连像样的教材都没有,他就手写讲义,把复杂的电路知识拆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
那时去爷爷家吃饭,掉在桌上的米粒总要被捡起来吃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家训,伴着爷爷日记里“为党育人”的字迹,成了袁晓楠最早的教育启蒙。而父亲袁柏生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师范生,把“目标教学”的新理念带进课堂,晚上在灯下批改作业到深夜,总跟她说:“老师的笔,要为学生写好每一个知识点。”
![]()
如今,袁晓楠把这份“较真”装进了晨读课里。从《弟子规》到《诗经》,她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编选教材,用动画讲《弟子规》,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论语》,让孩子们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爱上传统文化。
有一次,学校搞经典诵读展演,孩子们穿着汉服念古典诗词的样子,让她突然明白:祖父的“米粒家训”教的是珍惜,父亲的“目标教学”教的是责任,而自己的“文化浸润”,是让这些美好品格,以更生动的方式扎根在孩子心里。
从“黑板教学”到“多元赋能”:传承里的教育新篇
“袁老师,我们组的课文演示能做成PPT吗?”语文课上,小组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看着孩子们通过用平板查资料、分工制作成的文稿时,袁晓楠想起父亲当年的“难题”——上世纪90年代搞“目标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一篇课文,父亲要提前画好挂图,手写练习题,有时还要带着学生去户外观察。而现在,她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里的自然风光,用线上平台批改作业,甚至带着学生通过视频连线,和外地学校的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
![]()
但变化的不只是工具,更是教育的理念。祖父那个年代,“有用之才”是掌握专业技能,能为国家建设出力;父亲那个年代,“优秀学生”是成绩好、懂礼貌,能考上好学校;到了袁晓楠这里,她更希望孩子们“敢担当、乐求知、会合作”。
班里有个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她就鼓励他担任“晨读小班长”,负责带领大家读书;有学生对书法感兴趣,她就成立书法兴趣小组,自己陪着练习。去年,她指导的学生在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获奖,孩子抱着证书说“谢谢袁老师”时,她忽然觉得,自己正在完成父辈的期待——不只是教知识,更是帮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二十年的教学生涯里,袁晓楠拿过不少奖:张店区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全国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但最让她骄傲的,是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来看她时说:“袁老师,我现在还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就像祖父教父亲“认真做事”,父亲教她“公正育人”,她把“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种子,种在了学生心里。
![]()
夕阳西下,袁晓楠收拾好教案走出教室,手里一直拿着父亲曾经写的文稿,这份文稿时刻激励她用心教学,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文稿旁边则写着“教育是一种信仰,更是一场接力”。她知道,这场跨越三代的教育接力,没有终点。就像祖父当年在煤油灯下编写讲义,父亲在黑板前书写春秋,她也会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爱心和耐心,陪着孩子们一起走向更远的未来。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徐晓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