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四川成都的一个工地里,工人在挖地基时,碰到了一块硬邦邦的东西。
![]()
清理掉泥土后,一块巴掌大的青砖露了出来,砖上还刻着密密麻麻的图案。
后来这块砖被送到了四川省博物馆,专家一看就激动了——这是东汉时期的"市集画像砖"。
这块砖长不到50厘米,宽只有28厘米,却把汉代市集的热闹场景,刻得活灵活现。
砖的中间,是一条宽敞的"市道",道两旁摆满了摊位。
左边的摊位前,有商贩弯腰给顾客递东西;右边的摊位上,似乎堆着粮食或者布匹。
最有意思的是砖的右下角,站着一个挑着扁担的人。
他穿着短衣,裤腿扎得紧紧的,肩膀压着扁担,扁担两端挂着两个圆鼓鼓的竹筐。
竹筐上盖着布,看不清里面装的是什么,但从他脚步匆匆的姿态来看,不像在摆摊,更像在赶路。
专家说,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汉代的"配送员"——要把市集上的商品,送到客户家里去。
你可能会问,一块砖而已,会不会是巧合?
还真不是。
在山东沂南,考古人员还发现过一块东汉的"庖厨画像石"。
石头上刻着一个热闹的厨房场景:有人在宰羊,有人在切肉,还有人在烧火。
最边上,有个仆人模样的人,手里端着一个食盘,正往门外走。
食盘里放着好几道菜,盘子边缘还刻着花纹,看起来很精致。
结合旁边"宴饮图"的场景,专家推测,这个人是把厨房做好的菜,送到宴席上去——这简直就是汉代的"外卖送餐"。
除了画像砖、画像石,史书中的文字,也藏着汉代"配送"的线索。
《三辅黄图》是一本记载汉代长安地理的书,里面写:"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意思是长安有九个大市集,每个市集都方方正正,周围还有居民里坊。
市集和里坊是分开的,里坊里的人要想买东西,得去市集。
可长安那么大,里坊离市集远的,走路要半个时辰。
要是买一袋米、一口锅,自己扛回去还行;要是买一只活鸡、一坛酒,或者想请朋友吃饭却不想自己做,怎么办?
答案就是:让商贩送上门。
《盐铁论·散不足》里,有句话很关键:"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铫戈丸卵,逢迎接待,并列盘俎。"
翻译过来就是,当时民间的宴席上,有烤肉、炖鳖、切鲤鱼,还有各种禽蛋,菜多得摆不下。
这么多菜,不可能全是主人自己做的——要知道汉代没有煤气灶,炖一只鳖要烧半天柴火。
更可能的是,主人从市集上的"熟食铺"订了菜,让铺子里的人送过来。
这和我们现在点外卖,是不是很像?
除了熟食,粮食的配送更常见。
汉代人吃的粮食,主要是粟、麦、稻,这些东西都很重,一户人家一次要买好几斗(一斗约等于现在的12斤)。
要是家里没有壮丁,自己扛回去很费劲。
所以市集上就有专门"送粮上门"的人。
《居延汉简》是汉代驻守边疆的士兵留下的文书,里面有一条简文写:"僦牛车二乘,载粟五十石,付某里王君,钱二百五十。"
"僦"就是雇佣的意思,这句话说的是:有人雇了两辆牛车,拉了五十石粟(约600斤),送到某里的王君家,付了250钱。
虽然这是边疆的记录,但长安作为都城,粮食配送只会更普遍。
甚至连皇帝的御膳,都需要"配送"。
《汉书·百官公卿表》里记载,汉代有个官职叫"太官令",负责管理皇帝的饮食。
太官令手下有"太官丞""太官厨",还有专门的"给使"——就是把厨房做好的菜,送到皇帝宫殿里的人。
这些"给使",算得上是汉代最高级的"外卖小哥"了。
那么,汉代的"配送员",主要是哪些人?
从画像砖和文字资料来看,大概有三类。
第一类是市集里的小商贩。
他们在市集里有摊位,卖熟食、粮食、布匹之类的商品。
要是有顾客住得远,或者买的东西多,他们就会亲自送货上门。
四川新都出土的一块东汉画像砖上,就有这样一个商贩:他的摊位上摆着陶罐,手里却提着一个小陶罐,正跟着一个顾客走。
顾客手里拿着钱,应该是刚买完东西,让商贩送回家。
这类商贩既是"店主",又是"配送员",赚的是辛苦钱。
第二类是专门的"僦人",也就是现在的"货运司机"。
他们有牛车或者马车,专门帮人运输货物,按路程和重量收费。
《史记·货殖列传》里说,汉代的富商"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有一百辆马车,一千辆牛车,靠运输和贸易赚钱。
这些富商手下,肯定有很多负责赶车配送的人。
普通百姓要是需要运粮食、家具,就会找这些"僦人"。
第三类是贵族或官僚家里的仆人。
就像《汉书》里提到的"给使",他们不直接赚钱,而是帮主人跑腿,去市集买东西,或者去厨房取菜。
山东沂南的"庖厨画像石"里,端着食盘的仆人,就是这类人。
他们的"配送"范围,主要是主人的府邸,不用跑太远,但对服务要求高——不能把菜洒了,不能耽误主人吃饭。
不同的"配送员",用的配送工具也不一样。
最常见的是人力工具,比如扁担、背筐、手推车。
画像砖里的小商贩,大多用扁担挑东西——扁担两头挂着竹筐,竹筐里装着商品,既轻便又灵活,适合在拥挤的里坊小巷里走。
要是送的东西多,就用手推车。
河南南阳出土的一块汉代画像砖上,有个手推车的场景:车是木头做的,有两个轮子,车上堆着高高的粮食,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
这种手推车叫"鹿车",虽然简陋,但能装不少东西,适合短途配送。
比人力工具效率高的,是畜力工具,主要是牛车和马车。
牛车速度慢,但载重量大——一辆牛车能装几十石粮食,相当于现在几百斤。
《史记·平准书》里说,汉武帝时期,"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粮食便宜,运输方便,牛车功不可没。
马车速度快,但载重量小,主要用来送贵重的东西,比如丝绸、珠宝,或者紧急的熟食。
《汉书·霍光传》里记载,霍光辅佐汉昭帝时,有一次昭帝突然想吃鱼,太官令立刻让手下用马车去市集买鱼,再送到宫里——这算是汉代的"加急配送"了。
还有一种特殊的工具,是"肩舆",也就是现在的轿子。
不过肩舆不是用来运货的,而是用来运人,或者运非常贵重的食品。
比如贵族家里办宴席,要送一道刚做好的"烤全羊",怕路上凉了,就会用肩舆抬着食盒,让仆人快步送到宴席现场。
这种配送方式成本高,只有富贵人家用得起。
这些还都是有据可查的,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应该还有不少,但现有的这些,也足以证明,早在汉朝,我国就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外卖配送体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