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的仙门城社区与深溪社区举行互访联谊活动,正式为两社区(村)百余年的积怨画上句号。
据说,百余年前,两村因为用水、抢水而起矛盾冲突,此后再不互相往来。
此次迎来大和解,堪称两社区的一件大喜事,“以前不通婚,现在可以。”
![]()
锣鼓喧天震碎百年隔阂,礼炮齐鸣见证世纪牵手——这场迟到百年的重逢,让“和为贵”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从清代末期因水源之争结下世仇,到如今打破“互不往来、互不通婚”的禁忌,这场跨越世纪的和解,不仅改写两个社区的命运,更诠释着和谐共生的永恒价值。
“和为贵”,在于正视历史,但不困于历史。
百年前,大沙溪的流水曾是两村械斗的导火索,干旱年代的生存博弈留下了世代相传的怨恨,“偷着结婚不敢公开”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这种因资源争夺产生的隔阂,在传统乡村社会并不鲜见,却在时光流转中逐渐异化为束缚发展的枷锁。
当潮南区将“积怨村”治理纳入专项工作,宗族长辈们带着诚意打破禁忌,两村用“不算历史老账”的胸襟,践行“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
“这种向前看的姿态,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
历史遗留的矛盾从来不是无解的死结,唯有以包容之心直面过往,才能为和解留出空间。
“和为贵”的实现,需要制度护航与文化赋能的双重支撑。
化解百年积怨绝非偶然,而是“党委引领+成风化俗+协同共治”的必然结果。
潮南区建立的“区定方向、镇抓执行、村抓落实”责任体系,为和解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创新推出的“民俗调解”机制,通过共同祭拜先人等仪式化解心结,彰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运用。
更值得称道的是乡贤力量的充分激活,宗族中“叔公头”“理事长”等人凭借威望带动观念转变,让和解理念渗透到每一户家庭。
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既避免行政干预的生硬,又破解民间调解的乏力,恰是“和为贵”理念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从四川甘孜两乡三村化解草场纠纷的成功,到汕头两社区的百年握手,无不印证着系统治理与文化协同的重要性。
和解不是终点,而是携手共富的开始。
曾经因水源结怨的“上下游”,如今已规划共同推进公路建设与水利兴修;分属两社区的景区资源,正打破界限整合打造3A级旅游品牌。
当隔阂消融,资源流动的壁垒随之破除,“百千万工程”也因此获得新的动力。
更令人动容的是人情的回归,“以前不通婚,现在可以”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幸福期许,以及血缘与情感的重新联结。
从经济发展到民生改善,从社会和谐到文化传承,和解带来的连锁效应,正在书写“和气生财、和睦兴邦”的现代篇章。这种发展红利,远比固守仇恨更能滋养人心。
从《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到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实践,“和为贵”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之一。
个人层面的和睦能涵养心性,社会层面的和谐能凝聚力量,区域层面的和顺能推动发展。
当更多“积怨”转变为“友好”,“握手言和”取代“剑拔弩张”,社会发展的活力便会充分涌流。
锣鼓声渐息,情谊始绵长——仙门城与深溪社区的故事,已成为“和为贵”理念的鲜活注脚。
在这片曾被怨恨阻隔的土地上,如今生长的是理解与包容,孕育的是希望与未来。
以和为基,方能行稳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