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燕窝曾是皇宫贡品,如今是贵妇养颜神器、成功男人滋补标配,单斤价格一度被炒至10万元,市场规模达623亿元,利润率可冲到900%。
早几年不管是超市商场还是互联网,销量都相当可观,更是成为贵妇的标配。可但它也被斥为“智商税”,营养价值甚至不如一个鸡蛋,销量惨得可怜。
短短几十年间,燕窝如何从高高在上的宫廷传说,变为年销数百亿的网红爆品?又为何在风光无限后陷入增长瓶颈?
![]()
燕窝顾名思义是燕子的窝,绝大多数由金丝燕筑造。每年9月至次年4月是金丝燕的繁殖期,它们用唾液混合羽毛、树枝、树叶等材料,筑成网状巢穴用于产卵育雏。一对金丝燕夫妇需耗费30至45天吐唾才能建好一个窝。
中国人食用燕窝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相传郑和下西洋时,船队因风暴滞留马来群岛荒岛,众人饥饿难耐,偶然发现燕窝并煮食,数日后察觉面色红润、中气十足。
郑和认为其功效显著,回国后将燕窝进献给明成祖,自此燕窝成为宫廷御用补品。清代乾隆有清晨空腹食用冰糖燕窝粥的养生习惯,慈禧的膳食中亦常见燕窝身影。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与薛宝钗关系升温也与燕窝相关。在名人效应与稀缺性推动下,燕窝与“奢华”划上等号,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燕窝从“宫廷贡品”走向大众市场,关键人物是黄健。这位原福建高中教师在20世纪90年代辞职赴新加坡打工,发现当地富人热衷食用燕窝,街头遍布燕窝店,而国内燕窝产量稀少、品牌空白、购买渠道有限。
![]()
恰逢中国经济腾飞,黄健决定回国创业。1997年,他回到厦门,从东南亚进口干燕窝,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加工间,在华联商厦租下2米柜台,以“双马单”为品牌开启销售。他按奢侈品路线运营,提供现场炖煮、人工挑毛服务,瞄准富豪圈层,生意迅速走红。
2002年,仅上海代理商年营收便突破千万元,“双马单”成为燕窝界初代霸主。同年,品牌正式更名为“燕之屋”,开启大规模扩张。
至2011年,全国门店超400家,销售额突破10亿元。黄健筹备上市之际,“血燕事件”爆发,行业遭遇重创。
血燕本是金丝燕在山洞中筑的巢,因洞内矿物质影响呈红色,产量极低。市场上却流传着“血燕是雨燕呕心沥血所筑”的谣言,使其价格被炒至10万元。市场过热叠加工艺限制,造假行为频发,不法商家用化学物质染色制造假血燕。
![]()
2011年,北京霍女士购买燕之屋特级血燕后出现发烧、头痛、恶心症状,检测显示其亚硝酸盐含量超标33倍,实为“毒燕窝”。浙江工商局抽检发现,市场血燕不合格率达100%,部分产品亚硝酸盐超标300余倍。
事件导致燕窝行业全面崩盘:2011年行业销售额从65亿元暴跌至22亿元,燕之屋元气大伤,全国数百家门店关停后仅剩百余家。
危机亦是转机。2012至2013年,国家加强监管,要求进口燕窝企业注册备案并通过检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推出“燕窝溯源码”,行业加速洗牌,逐步走向规范,为后续爆火奠定基础。
2014至2023年,我国溯源燕窝进口量从3.09吨飙升至557.1吨,增长约180倍。国内燕窝主要依赖进口,带溯源码的为正规货,主产地为印尼、马来西亚;无溯源码的可能是老库存、国内少量产出、走私货或假货。市场规模方面,2014年为65亿元,2023年已达6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9.4%。
![]()
燕窝的火爆离不开品牌发力,核心在两方面。首当其冲就是它的产品创新与吃法多元化,传统干燕窝需浸泡炖煮,操作繁琐。
燕之屋2012年率先推出即食燕窝,独立包装、开瓶即食、保质期长,可随身携带至办公室或户外食用。近年“小仙炖”崛起,主打冷链运输、短保质期的鲜炖燕窝,2020年双十一销售额达4.56亿元。
除此之外,营销与渠道升级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原因,直播带货、网红种草、明星代言、节日礼品营销等玩法频出。
燕之屋签约王一博,小仙炖邀请王俊凯,打破“贵妇专属”标签,吸引大量年轻人下单。短短几年,燕窝从高冷的线下专卖品快速线上化、年轻化,成为网红爆品。2023年,燕之屋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燕窝第一股”。
风光背后,燕窝争议愈演愈烈,最大的就是价格高、含量低。以某爆款10碗装即食燕窝为例,1380克售价3780元,单碗378元,干燕窝含量仅≥5克,占比约3.6%,其余93.4%为纯净水与冰糖。
![]()
因口感差异小,假货乘虚而入。2020年某网红直播带货的即食燕窝,唾液酸含量仅74毫克/公斤,占比0.0074%,远低于特级燕窝10%的标准,实为“燕窝风味糖水”。
职业打假人王海爆料,近20名明星与主播曾推广类似假燕窝,成本仅4元却售价40元,利润率高达900%。
因为营养价值低,后来又被贴上了“智商税”的标签。燕窝主要含蛋白质、唾液酸及少量氨基酸。
研究显示,10克高价燕窝仅含3至5克蛋白质,而普通鸡蛋含6克蛋白质。唾液酸人体可自主合成,牛奶、鸡蛋等常见食物亦含该成分。
社交平台宣称燕窝“润肺、改善皮肤”等功效,但更多用户反馈长期食用无明显变化。妇食用可使“胎儿皮肤白皙”的说法也缺乏科学证据。
![]()
尽管争议不断,燕窝却仍维持数百亿市场规模,关键在“营销”。燕窝头部企业普遍“重营销、轻研发”,燕之屋2024年研发费用仅占营收2.8%,远低于销售费用66.23%,某头部品牌年广告费高达6至7亿元。
叠加争议与消费降级,品牌压力剧增。燕之屋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微增4.37%至20.5亿元,但净利润暴跌24.18%至1.6亿元,创近5年首次负增长,股价较峰值跌去一半。
2023年,小仙炖年销售额减少35%,天猫“燕窝”类目交易额较前一年减少42%,众多小品牌退出市场。
为求增量,品牌尝试推出低价产品与新品类,瞄准“成功男人”群体。3月18日,燕之屋邀请万科创始人王石代言,推出“全球首款男士燕窝——总裁燕窝”,6碗装售价3168元,单碗528元,燕窝含量≥6.2克。
海报大字标注“大补元气,补肾填精”,小字却注明“以上内容仅为知识科普,不代表产品功效”。截至目前,该产品天猫销量70盒,品牌称其他渠道出货近万盒。
![]()
当前购买燕窝的群体也只剩下不了解行业内幕或未意识到“智商税”的消费者,还有明知争议仍愿买单,因“高端人设”营销成功,60%的购买行为为送礼,性价比越低越显尊贵,符合奢侈品消费逻辑。
行业下滑更因外部竞争加剧,传统滋补品中,海参、鲍鱼、花胶等分流高端客群。枸杞、红枣等平价食材抢占大众市场。
新兴的胶原蛋白肽、益生菌等产品,2023年市场规模分别达200多亿、500多亿,以明确科学依据吸引年轻消费者。
从宫廷贵族到平民百姓,靠故事营销与电商东风,燕窝炒成“养生顶流”。如今面对高价争议、“智商税”质疑与消费降级潮,它已告别疯狂增长阶段。未来能否讲出新故事,仍需拭目以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