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施宣赫老师调治脾肾阳虚兼肝气不畅医案,深感其诊疗体系严谨,在 “虚实夹杂证” 的辨证思维与用药逻辑上颇具学术价值,现从中医理论探讨视角进行拆解:
![]()
一、辨证:多维参详抓核心,规避复合病机误判
脾肾阳虚兼肝气不畅证型因涉及脏腑多、症状交织,临床易出现 “重单一症状轻整体病机” 的判断偏差。施宣赫老师在该医案中展现的 “脉舌症三位一体” 辨证法,为复杂证型辨析提供了清晰路径。
其辨证逻辑以脉象为核心纲领,通过脉象的部位与形态差异定位病机:左关沉细提示肝气郁结、气机运行不畅,左尺沉弱反映肾阳亏虚失温,右关虚软对应脾阳不足失运;再结合舌象特征 ——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提示脾虚湿邪内蕴,苔白腻略黄暗示湿浊内阻兼夹虚热,最终整合为 “脾肾阳虚为本,肝气不畅为标,虚热内生为变” 的复合病机框架。这种辨证方式跳出 “以症断病” 的局限,对阳虚与郁热并存、脾虚与湿滞交织的复杂状态,实现了病机的精准分层。
二、遣方:平衡脏腑关系,构建 “补泻兼施” 配伍体系
在方剂构建上,施宣赫老师紧扣 “脾肾同调、肝脾兼顾、寒热平衡” 原则,通过君臣佐使的精准配伍,化解了温阳与清热、扶正与祛邪之间的用药矛盾,其配伍思路可分为初诊奠基与二诊调变两个阶段。
1. 初诊方:立足根本,调和寒热燥润
初诊以 “温补脾肾、疏肝清郁” 为核心目标,选用理中汤作为脾阳温补的基础方,同时配伍温肾药物以强先天之本,形成 “脾肾同补” 的核心架构,契合证型根本病机。
针对 “温阳药易助燥、清热药恐伤阳” 的配伍矛盾,其解决方案体现了 “制约中求协同” 的思路:在保留温补药物的同时,佐以滋阴清虚热之品,通过药性互补制约温燥之性;选用性平的疏肝理气药调畅气机,避免耗伤已虚之阳气;再配健脾化湿、消食导滞之药助脾胃运化,为阳气恢复搭建基础。全方通过 “温阳不助燥、清热不伤阳、理气不耗气” 的配伍逻辑,实现了多靶点调治的平衡。
2. 二诊方:动态应机,兼顾病机演变
中医诊疗的精髓在于 “随证加减”,该医案二诊中,施宣赫老师依据病机变化调整方药的思路,充分体现了 “守正与通变结合” 的原则。针对病程中出现的新病机变化,其调整逻辑清晰:一是坚守核心病机,保留健脾温肾的基础药物,确保根本治疗方向不变;二是针对新出现的病机特点,增加温通经络、清利下焦、活血化瘀类药物,实现对新增病理产物的针对性调治;三是佐以养血固肾之品,平衡活血药与温通药的偏性,防止正气耗伤。这种 “守原病机、治新变证” 的调整方式,展现了对动态病机的精准把控。
![]()
三、学术启示:虚实夹杂证的调治核心原则
1. 病机分层,主次分明
复杂证型调治需先明确 “本、标、变” 的层次关系,如本案以脾肾阳虚为本,需贯穿诊疗全程;肝气不畅为标,需适时干预;虚热内生为变,需随证处理。这种分层策略可避免 “治主失次” 或 “逐末忘本” 的误区,为多病机并存的治疗提供了有序思路。
2. 药性平衡,规避偏伤
虚实夹杂证用药最忌 “单向施治”,本案中 “温阳配滋阴、清热配温通、活血配养血” 的配伍方法,通过药物间的性味互补,中和了单类药物的偏性,实现了 “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 的目标,这一思路对临床减少药源性问题具有实践价值。
3. 治养协同,立足整体
中医诊疗强调 “天人相应、形神共养”,本案后期提出的情志调畅、饮食调护建议,契合 “肝喜条达”“脾恶生冷” 的脏腑特性,体现了 “三分治、七分养” 的整体观念,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提供了保障,也凸显了中医 “治人而非治病” 的核心思想。
该医案的调理思路既传承了 “脏腑同调、攻补兼施” 的经典中医理论,也融入了对现代临床复杂证型的实践思考,其辨证的系统性与配伍的精准性,为中医同行研究虚实夹杂证的调治提供了有益的学术参考。
【学术交流声明】本文仅为中医医案的理论探讨与学术分析,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用药指导或医疗效果承诺。中医诊疗强调辨证施治,个体体质与病机存在差异,临床应用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依据个案自行借鉴用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