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问题的根源最早要追溯到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这份极度偏袒以色列的决议,居然同时获得了美苏两国的力挺。1947年年底的世界即将迎来冷战的第一个高潮,为何针锋相对的美苏两国会在此时同时支持犹太复国?苏联对以色列的支持,实际上是斯大林为美国设下的一场阳谋。
1947年通过的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全称为《联合国巴勒斯坦托管地分割方案》。对于巴勒斯坦人而言,这是一份极不公平的决议:该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的精华部分全部划分给了人数并不占优的犹太人,同时只留给巴勒斯坦人三片狭小且贫瘠的领土。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这份决议对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而言都是欺人太甚。
然而,这份提案不仅获得了高达72%的赞成票,且没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包括美国、苏联及法国三大常任理事国在内的33个国家,对这份决议投出了赞成票;反对这份划分方案的13个国家,则几乎都是中东地区的弱国。英国曾是巴勒斯坦地区的前托管者,因此投出了弃权票;而此时身处解放战争中的中华民国政府,同样选择了弃权。可以说,这份决议虽极不公平,却是获得了大半个世界默许的结果。
![]()
这份决议令犹太人获得了暂时的满足,但几乎在一瞬间,战争就成了阿拉伯人唯一的选项。不过,在回顾以色列建国及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前,需要厘清的核心问题是:美苏两国为何会不约而同地力挺以色列?181号决议之所以能大比例通过,根源在于美苏两国携阵营国家力挺以色列,而两国支持以色列的原因截然不同。
美国当初支持犹太人立国的原因,与今日支持以色列的原因如出一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欧洲犹太人实施了系统性屠杀,此后以美国为主的北美洲,成为海外犹太人最重要的聚居地。自19世纪末以来,犹太金融资本便是华尔街最重要的实力团体;在纽约大都会区2200万人口中,犹太人占比接近10%,且这部分人因数代积累,牢牢地站在华尔街资本的顶端。在以色列成功复国前,他们便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大金主;等到以色列真正踏上建国道路时,他们自然会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与此同时,面临换届选举的杜鲁门政府,也乐于通过这份决议争取犹太选民的选票。最终,美国及另外14个美洲国家对181号决议的共同支持,对决议的通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如果说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是顺理成章,那么以苏联为首的5个红色阵营国家,在1947年底同时支持以色列复国,则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因为在纳粹德国大肆屠杀犹太人之前,俄罗斯帝国及苏联也曾短暂成为近代欧洲反犹主义的大本营。与犹太人深度参与的美国社会不同,俄罗斯社会长期充斥着反犹传统:苏联建立前,俄罗斯帝国是犹太人主要居住国之一,20世纪初,约500万犹太人零散地分布在帝国境内。对于这些寄人篱下的犹太人,历代俄罗斯皇帝向来刻薄残忍,只允许他们生活在帝国西部的栅栏区,还会不定期地遭受集体迫害。
![]()
苏联成立后,此前限制犹太裔俄罗斯人定居的栅栏区,大部分被划分到了波兰境内;但即便如此,历代苏联领导人对境内的犹太人也并未完全放过。尽管苏联的民族政策远比俄罗斯帝国宽容,但其意识形态与以犹太教为生活核心的犹太人存在严重冲突。列宁执政时期,这位以宽容著称的领导人,也曾发表过不允许犹太人担任公职的公开歧视言论;到了更为严苛的斯大林时期,苏联境内犹太人的处境更是逐年恶化,他们在苏联担任公职愈发艰难,犹太教传统不被尊重,斯大林执政后期,许多犹太人甚至被直接视为美国间谍加以迫害。
斯大林对犹太人抱有深切敌意,一方面源于俄罗斯帝国延续的反犹传统,另一方面则因他早期的主要竞争对手托洛茨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犹太裔俄罗斯人。但尽管斯大林对犹太人歧视有加,却并未掀起大规模迫害,主要原因并非他仁慈,而是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坚定奉行反犹主义的主要对手纳粹德国划清界限。因此,纳粹德国灭亡后,斯大林加大对犹太人的歧视力度,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顺理成章。
然而就在二战结束、冷战即将开启的关头,苏联却带领4个阵营国家,对以色列复国的181号决议投下了坚定的赞成票。这一反常行为的深层原因,并非斯大林对犹太人抱有愧疚,从后来的结果看,苏联的支持本身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阳谋。
![]()
实际上,斯大林是最早意识到一个重要结论的人,以色列的成立并非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终点,而是新动乱的开端。对犹太复国主义者而言,无论他们选择何处建国,都会与当地原住民爆发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群人就像一股洪水,涌入之处必然引发动乱与冲突。而犹太复国主义者最终选择巴勒斯坦作为建国地,这一选择对斯大林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因共同敌人消失,迅速转变为战略敌对关系。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尚未从战争阴影中走出,急需在本土之外挑起新的事端,以分散美国的注意力。以色列建国对美国而言,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选项;而以色列在中东复国,又会直接引发与阿拉伯人的战争。即便在美国支持下赢得立国之战,犹太人在彻底掌控中东前,也会无时无刻不受到阿拉伯世界的压力。但与阿拉伯人相比,犹太人是不折不扣的少数族裔,几乎不可能彻底击败阿拉伯世界。
因此,只要以色列存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便不会消失;与此同时,美国为确保以色列存续,也不得不忍受中东的动乱,持续为以色列提供援助。基于这一考量,斯大林最终判断:以色列将成为把美国“钉”在中东的钉子。苏联虽然后期应帮助阿拉伯国家对抗以色列与美国,但在此之前,需先帮助以色列在中东站稳脚跟。
做出这一判断后,斯大林毫不犹豫地带领乌克兰、波兰等4个阵营国家,在181号决议中投下了赞成票。过了苏联这一关后,犹太人欢天喜地地庆祝复国梦想的实现,但此刻,其实只是一个开始。
![]()
就在犹太人依据181号决议宣布建国的同时,阿拉伯国家便联合组建联军,试图将以色列扼杀在萌芽之中。此时的以色列处境极为艰难:这个刚独立的犹太国家,无论人力还是物力,都远逊于阿拉伯国家;总兵力达4万人的阿拉伯联军,不仅在人数上占据优势,装备水平也远高于战争初期的以色列军队。
但美国与苏联的支持并未停留在口头,无论是杜鲁门还是斯大林,此时都下定决心要让犹太人在中东站稳脚跟。在犹太裔富商的大力捐助下,一船船军火跨过大西洋抵达地中海东岸,快速将以色列国防军武装成一支能与阿拉伯联军抗衡的现代军队。相较于美国犹太人的支持,斯大林及苏联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提供的援助更具决定性:斯大林放宽了苏联境内犹太裔的移民限制,自1948年5月起,每月有数以千计的犹太人从苏联抵达以色列,这些前犹太裔苏联人,大多是经历过二战洗礼的苏联老兵,他们曾作为苏联红军战士与纳粹德国作战,拥有的实战经验,远非临时组建的阿拉伯联军所能企及。
![]()
在美苏两国的共同支持下,开战近两个月后,以色列国防军出人意料地逆转了战局,并有彻底将阿拉伯军队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的趋势。面对这一局面,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意识到:美苏的共同支持已让他们无法通过一场战争彻底驱逐以色列,驱逐犹太人已不再是短期内可实现的目标。最终,阿拉伯国家选择暂时停火求和,犹太国家在两千多年后,再次出现在了应许之地上。
但正如斯大林最初所预料的那样,以色列的立国并非故事的终点,而是此后半个多世纪中东大博弈的正式开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