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1年春节的孝感乡下,寒气尚未散尽,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吴斌踩着泥泞回到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过春节。
在老家生活的家人们已经做好了饭等着他,大家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说着说着就聊起了一种稻米。
![]()
这种稻米是湖北当地的特色品种,很有嚼劲儿,也带着一股非常特别的清香,可惜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没人种了。
吴斌听完觉得很可惜,毕竟它曾经在过去养活了很多人,于是就萌生了让这种稻米重出江湖的想法。
![]()
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家里人交流之后,大家却表示一致反对,因为光靠种地能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些,听上去棵比做律师难多了。
但是吴斌坚定了自己的想法,2013年的时候,吴斌卖掉了北京的一部分房子,投资1000多万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创办了一家农业公司。
![]()
他想用这样的方式将这种珍贵的稻米品种保存下来,但问题是已经没人种了,所以想要找到种子都是个麻烦的。
于是吴斌四处打听,还放出消息寻找这种稻米,希望有人能帮帮他。
![]()
很快一位叫做汤俭民的人就找上了吴斌,汤俭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曾经做过农业局的技术员,如今早就退休了。
但是当初他还工作的时候,局长曾经教给他一个牛皮纸做的信封,信封里面放着1964年保存下来的一批种子,局长告诉他,每隔一年就拿出来种植一次,一定要把这个品种保存下来。
![]()
而汤俭民发现吴斌要寻找的,正是信封上写着的“黄毛粘”稻种。
在了解了吴斌想要恢复这种老品种的决心之后,汤俭民拿出了自己保存的200个“黄毛粘”稻种,表示自己愿意帮他。
![]()
就这样,汤俭民成了吴斌公司的技术顾问,2014年开始,吴斌就和汤俭民一起尝试繁育这种稻子。
但是光繁育还是不够的,所以这些年来吴斌和技术团队对这种稻米进行了提纯复壮,还将种子带到了海南研究。
![]()
2年的时间过去了,公司种植“黄毛粘”稻子的面积已经达到了200多亩,每一亩能产出800斤稻子,已经比之前的亩产提升了不少。
如今“黄毛粘”大米每斤能卖出10元的价格,因为吴斌采取绿色种植的方法,所以这种大米经常供不应求。
![]()
吴斌想着带动周围的农户一起种植这种大米,不仅能带动致富,还能让这种大米彻底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
如今在孝感市已经有好几个县都在种植这种珍贵的大米,面积已经达到了3000亩左右。
那么“黄毛粘”大米如今为什么能卖出这么高的价格呢?
![]()
![]()
![]()
«——【·高端的米·】——»
“黄毛粘”的名字,源于其独特的外观:未脱壳的稻谷呈细长形,颖壳顶部带着淡淡的黄色绒毛,阳光照射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黄毛粘” 便因此得名。
剥开颖壳,露出的米粒两头尖细,色泽自然泛黄,不像普通大米那般洁白剔透,却透着原生态的质感。
![]()
捧起一把“黄毛粘”稻谷,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这是它与生俱来的特质。
将米粒放到嘴里咀嚼,清香味更加浓郁,口感干爽却不粗糙。
煮成米饭后,香气愈发醇厚,米粒膨胀饱满却不粘连,入口软糯香甜,回味悠长。
![]()
正如老人们流传的俗语所说:“黄毛粘,糯又甜,一人吃饭三人添”,足见其口感之佳。
成熟后的“黄毛粘”植株,在提纯复壮前有着明显的特征——秆高可达1.5米以上,比普通水稻高出不少,纤细的茎秆支撑着沉甸甸的稻穗,风一吹就容易倒伏。这也是它当年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
![]()
作为湖北地区传统的晚稻品种,“黄毛粘” 有着典型的亚热带水稻生长习性。
它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对光照要求较高,每天需要不少于6小时的日照。
![]()
晚稻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生长周期较长,从播种到成熟大约需要150-160天,比普通早稻晚熟近一个月。
“黄毛粘”对土壤的要求不算苛刻,它喜水却不耐涝,在灌浆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若田间积水过多,容易引发病害。
![]()
汤俭民介绍,以前农户种植 “黄毛粘”,多选择在水源充足的田块,精心灌溉,才能保证收成。
不过,“黄毛粘” 也有明显的短板:除了秆高易倒伏外,它的抗病性较弱,尤其容易受到稻瘟病和纹枯病的侵袭。
在过去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的年代,一旦爆发病虫害,往往颗粒无收。
![]()
而且它对气候的敏感性极强,遇到持续阴雨或台风天气,减产甚至绝收都是常有的事。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黄毛粘”是湖北地区农村当之无愧的当家晚稻品种,分布范围极为广泛。
从孝感、黄冈、荆州,到宜昌、襄阳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过“黄毛粘”。
![]()
尤其是在江汉平原和鄂东丘陵地区,因其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成为 “黄毛粘”的主产区。
“黄毛粘” 的衰落,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粮食短缺时期,解决温饱问题成为首要任务。
“黄毛粘” 虽然品质优良,但产量极低,亩产仅三四百斤,远不能满足粮食需求。
![]()
更让人头疼的是,它秆高易倒伏,抗逆性差,遇到自然灾害就容易绝收。
就在这时,高产水稻品种开始推广,这些品种虽然口感远不如“黄毛粘”,但亩产可达千斤以上,而且抗倒伏、抗病性强,很快就受到了农民的青睐。
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黄毛粘”就被大面积替换,种植面积急剧萎缩。
![]()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黄毛粘”已经很少见了,只有极少数农民还会零星种植一点,留着自己吃。
进入60年代末,随着杂交水稻的普及,“黄毛粘”彻底退出了大田种植,几乎绝迹。
![]()
若不是李有豪局长当年有远见,让汤俭民保存种子,这个古老的品种恐怕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如今,每当风吹过陡岗镇的“黄毛粘”稻田,金黄的稻浪翻滚,清香四溢。
这阵阵稻香,是对吴斌和汤俭民等人坚守的最好回报,也是“黄毛粘” 重获新生的赞歌。
![]()
而那200粒曾经沉睡在牛皮纸信封里的种子,早已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长成了燎原之势,续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参考:
新华网《湖北孝感:200粒稻种让濒临绝迹的“黄毛粘”重上餐桌》2021-2-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