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十年禁渔已经过半,以前长江里少见的鳡鱼、野生鲢鱼等鱼现在居然成群结队地冒出来了,可就在大家为生态好转鼓掌的时候,身为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却连影儿都见不着了。
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有点拧巴?明明长江生态变好了,为啥有的鱼活得风生水起,数量大增,有的鱼却悄无声息地没了踪影?长江这条大命脉,到底在经历啥?
![]()
咱们一条一条说,先说那“有喜”的部分。近年来,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全面落地,从2021年元旦起,沿江11个省市所有天然水域禁止生产性捕捞,这可是动真格的。
农业农村部每年组织的资源监测数据显示,禁渔四年多来,长江鱼类种群数量和个体体重都有明显回升。像鳤鱼、鳡鱼这些顶级掠食者,过去几十年几乎绝迹,现在不仅被监测到,还在多个江段稳定出现。
比如2023年,在湖北宜昌、江西湖口等地的调查中,鳡鱼的捕获频率比2019年高出近五倍。野生鲢、鳙这类“四大家鱼”的幼鱼密度也大幅上升,说明产卵场恢复得不错。这是实打实的好消息,说明禁渔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让江河喘了口气。
![]()
可为什么鲥鱼就这么难熬呢?鲥鱼可不是普通鱼。它曾是长江三大珍稀鱼类之一,跟刀鱼、河鲀齐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产量能上万吨,南京、镇江一带家家户户夏天吃鲥鱼炖豆腐,那叫一个香。
可到了八十年代,年产量就掉到几百吨,九十年代以后,基本就看不到了。现在别说吃到,连活体标本都极少记录。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长期跟踪报告指出,自2007年以来,长江干流再未发现自然繁殖的鲥鱼幼苗,最后一次确切的野生个体记录是在2019年,还是在安徽池州的一次科考中偶然拍到,体型很小,疑似洄游失败的个体。
问题出在哪?关键就在于鲥鱼的“娇气”,这种鱼是典型的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夏之交,它们从东海、黄海一路逆流而上,穿越数百公里,回到长江中上游产卵。
这一路不容易,要过江阴、闯三峡,靠的是水流、温度、盐度等多种环境信号的精准引导。可如今,葛洲坝、三峡大坝这些巨型水利工程拦腰截断了它的回家路。
![]()
虽然大坝建了鱼道,但鲥鱼并不适应人工通道,多数个体在坝前徘徊数日,最终耗尽体力或被迫折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证明,大坝阻隔直接导致其无法抵达历史产卵场,自然繁殖链条彻底断裂。
除此之外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变化也让鲥鱼雪上加霜。上世纪以来,长江携带的泥沙量因上游水土保持和水库拦截大幅减少,河口滩涂萎缩,咸淡水交汇区位移,破坏了鲥鱼幼鱼早期生活的育肥场。
再加上近海过度捕捞,很多还没来得及进江的鲥鱼就在海上被网捞走。27年前,鲥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国一级保护动物。意味着它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比大熊猫还稀少。
![]()
相比之下,鳡鱼和鲢鱼的生存策略就“接地气”多了。鳡鱼虽然是凶猛肉食鱼,但它不搞长距离迁徙,就在中下游活动,禁渔一实施,小鱼多了,它吃得饱,繁殖自然就跟上了。
鲢鱼更不用说,本身就是半洄游型,对产卵条件要求没那么苛刻,只要水流涨了、水温合适,就能在中游江段完成产卵。
而且它们的鱼卵是漂流性的,顺水漂几天就能孵化,适应力强。这两种鱼属于“机会主义者”,环境一好转,立马反弹,属于生态系统恢复的“先锋物种”。
![]()
那鲥鱼就没救了吗?目前国内几家科研机构正在尝试人工繁育突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已经在江苏无锡基地实现了鲥鱼的人工催产和幼苗培育,虽然规模极小,存活率也不高,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更大的挑战在于,就算养出来了,往哪儿放?放回去能不能活?如果产卵场和洄游通道没恢复,放流等于白放。
![]()
所以专家们呼吁,未来不仅要继续执行禁渔,还要推动生态调度试验,比如在关键季节加大下泄流量,模拟自然洪水信号,诱导残存个体尝试产卵。
同时评估现有鱼道的改造可能性,或者探索辅助过坝技术,比如用船只运输亲鱼过坝。
![]()
长江的生态修复是个复杂工程,不能光看鱼多了就高兴。鳡鱼回来是好消息,说明我们的努力没白费;鲥鱼不见了,是因为有些伤痕太深,不是十年禁渔就能完全愈合的。
每一个物种的兴衰,背后都是整条河流的生命节律,我们保护的不只是某一种鱼,而是整条江的脉搏。如今江水清了鱼多了,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鲥鱼还能不能游回故乡,答案还未可知。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