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岁的王阿姨,平时非常注意饮食,看到“胆固醇高等于不健康”这样的说法,最近几年几乎不敢碰鸡蛋和海鲜。每次体检拿到自己较低的胆固醇数值,她还会心里偷着乐。不料,前几天复查时,她无意间听到医生的一句提醒:“血脂不是越低越好,胆固醇太低反而有隐忧!”
王阿姨一愣,满脑困惑:不是一直说胆固醇降得越低,心血管病风险就越小吗?怎么现在又成了隐患?再一看自己的体检报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数值明显低于参考下限,心里更没底了。
![]()
其实,这并不是个例。很多中老年朋友为了控脂,采取极端饮食,甚至盲目用药,把胆固醇降得很低,却不知道胆固醇过低也会带来新的健康风险。最新的上海瑞金医院大型研究,就提出了让人意外的观点:胆固醇越低,某些癌症的风险或许还真会升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识”的现象?血脂到底应该如何平衡?答案其实比你想象得更复杂。一起来揭开背后的健康真相吧。
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的“元凶”。于是,“降脂到底”、“不吃胆固醇高的食物”成了许多人的固定思维。可事实上,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重要物质,它参与细胞膜结构、激素合成和神经功能等。人体过度缺乏胆固醇,反而会导致细胞受损与免疫低下。
![]()
那么胆固醇真的越低越好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上海瑞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团队,对13.8万名中国居民进行了平均3.8年随访,发布在《美国癌症研究杂志》的这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结论相当引人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于100mg/dl的人,患肝癌风险比一般人高2.59倍;消化道癌症风险高1.03倍;胰腺癌风险高1.97倍;女性的宫颈癌风险同样有上升趋势。
不仅仅是中国,国外多项数据也提示这种关联。专家指出,过度强调“胆固醇越低越好”的观念需要修正,血脂管理应追求平衡,而非一味“赶尽杀绝”。
原理其实并不复杂。首先,胆固醇是细胞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体内合成关键性激素和胆汁的重要原料。胆固醇低于正常下限时,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免疫力变弱。多项研究表明,体内胆固醇水平和抗癌免疫监视有关,长期胆固醇过低,会让“警察”(免疫细胞)减少,部分异常细胞更容易逃脱而生长成癌。
![]()
过度控制胆固醇,一些核心激素合成减少,比如雌激素、孕激素等,会影响全身新陈代谢和细胞更新。血脂太低,还可能引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带来认知下降等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胆固醇“降到极低”的老年人,反而面临身体抵抗力降低、多种慢性病风险反弹的情况。
最后,过度依赖药物降脂,忽略生活方式调整,还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反应。研究特别提醒:胆固醇重要的是平衡,而不是一味“降低”。
科学控脂不是“拒绝一切脂肪”,更不是靠极端饮食或盲目吃药。专家建议,采用食物多样化、适量运动、合理用药的“三位一体”策略,才能让血脂水平健康而稳定。
![]()
食物多样,优选天然脂肪源不要迷信“全素”或“极低脂饮食”。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鱼类富含的优质脂肪,对平衡血脂有明显好处。鸡蛋适当吃,正常人每天摄入1个,对胆固醇影响有限。但高胆固醇风险人群,动物脑及内脏等应尽量少食。
坚持运动,让血脂“动起来”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可使血脂“好转”率提升12-18%,还可帮助调节体重和血糖。运动还能提高“好胆固醇”HDL水平,促进胆固醇代谢循环。
合理用药,定期体检科学干预对于有家族史、高血脂或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用药降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切忌自行增减药量。如果发现低密度胆固醇过低(LDL-C小于1.8mmol/L),应与医师沟通调整方案,切勿一味追求“越低越好”。
![]()
血脂管理的目标不是越低越好,而是“恰到好处”。研究表明,过度降低胆固醇不仅无益,甚至有增加相关癌症风险的隐患。真正的健康来自于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科学药物管理的配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