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为了避开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假期高峰,特意提前错峰出行了。
![]()
![]()
跟媳妇出来中缅边境这边转几天,逛逛这边的翡翠市场,见见家里在这边工作生活和做生意的亲戚,再回丈母娘家。
![]()
那天原本3个小时的飞机,结果延误了一个半钟头,在飞机上待了4小时左右。
心想着反正延误都延误了,干脆就趁着这个难得的时间,重新认真学习了一遍梁宁老师的《增长思维30讲》专栏。
专栏中,梁宁老师说:“增长能力,就是持续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对此,我是非常认可的。正确的决定能让你往前一小步或者一大步。而错误的决定,则又回把你往回拉一小步或者一大步。
这也是为啥咱们的创业成长,往往都是螺旋上升或者螺旋下降的原因,没有人能够保持一直增长,因为很难有人能够持续做出正确的决定。
增长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一生,来学习和实践的东西。
无论是你做国内业务,还是出海业务,想要保持增长,尽可能持续做出正确的决定,最终发现又得回归产品思维和增长思维中。
比如,新切入一个赛道,怎么找到那些「高频打低频」的需求去做产品,怎么找到竞争“低频”的需求,专挑“软柿子”去捏。
印象特别深的是,梁宁老师讲的一个京东金融工作坊的案例,充分地体现了「高频打低频」的重要性。
他们希望在大学校园找机会做一个产品,于是找了一个大学,到校园里去住几天,和在校的大学生一起共创,研究机会。
通过穷举发散的方式,京东去了20个人,分成四组,另外邀请了4个在校大学生各参加一个组。
一共穷举了460件学生在大学里做过的所有事。
接着开始按线索收敛,先把460件独立的事,分成了若干条线索,找出20个机会点。面对面被学生直接拍死了12个之后,剩下8个机会点。
接下来工作坊做的很巧妙的一件事是,统计访问最后这8个机会点的100多个学生的访问频率。
看看访问的这100个学生对哪个问题,要求解决的人是最多的,也就是哪个需求的用户规模最大。
在所有事情的频率打完标记以后,梁宁老师的工作坊团队发现,她们之前聊得特别high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极其低频。
比如找人修电脑,4年不见得有一次。大学追女孩谈恋爱,一提大家都特别high,但其实一半以上的学生,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
而创业想要靠一个很低频的业务实现冷启动,是非常有挑战的。
那排在第一位、最高频的一个信息需求是什么?
是课程表,学生天天看,一天看两次是常态。
上过大学的同学应该很多都用过「超级课程表」吧?大学的时候为什么这个App那么火,就是因为高频,我大学那会儿也是用的超级课程表。
大学的生活,可以说是围绕课程表展开的,一点不夸张。
层层过滤之后,你会发现一个机会点,是否可以做为破局点,首先它要足够广谱,涵盖的用户足够广。
并且足够高频,用户使用频率高。同时还应足够清晰,你知道该铺什么资源才能把这个点搞定,提高用户体验,让用户满意。
总结一下:
怎么找到机会?
穷举发散,把所有能够想到的需求,想到的用户会做的事情都列出来,再去收敛,根据访问和使用频率去打标签,找到高频的需求。
怎么找到0到1的破局点?
1.足够广谱,涵盖的用户足够广。
2.满足「高频打低频」,用户使用频率够高。
3.足够清晰,知道该铺什么资源才能把这个点搞定,提高用户体验,让用户满意。
OK,今天分享就到这里。
对了,我们的出海100天挑战赚10000刀的活动已经开始正好一周,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