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协办的“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高金创院理事长屠光绍以“对深化普惠金融功能的几点认识”为主题,结合高金智库联合课题组近期调研情况,以对义乌市外贸主体外汇风险案例为切入点,从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深耕细作、促进供需两侧协调匹配、加快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及绿色金融的融合创新和完善普惠金融生态支撑四个维度谈了深化普惠金融功能、更好地服务小微群体的四点认识。
![]()
01
义乌市外贸主体外汇风险案例
对义乌外贸型小微企业及个体商户外汇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处于发展最快的时期,正契合了国家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宏大进程;二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潘功胜行长此前在发布会中亦予以明确,且有坚实数据支撑。普惠金融的成效离不开各方协同与理论实践融合,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在学术研究、政策研究领域成果显著,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当前,中国普惠金融虽成就突出,但仍需与时俱进,契合实际需求,进一步深化功能。近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证监会浙江证监局与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课题组对义乌外贸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到外贸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地方政府部门,了解外向型小微群体的金融需求,重点剖析义乌外贸主体外汇风险情况,对于进一步做好外贸型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的跨境金融服务特别是外汇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义乌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样板,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义乌现象”。当前,跨境金融尤其是外汇风险管理,已成为义乌继续保持外贸领先地位的重要议题。
首先,义乌外汇套保率显著偏低,总体风险敞口较为突出。当前全国外贸主体外汇套保率(使用远期、掉期、外汇期权等工具对冲汇率风险)为27%,而外向型经济特征极强的义乌套保率仅3%;浙江省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套保率也仅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义乌的低套保率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尽管单个义乌外贸主体出口规模小额化(90%出口商户月均进出口额在10万元以内),但汇总出口规模达900亿-1000亿美元,且产业链关联数十万工厂、带动近4000万人就业,总的汇率风险敞口大,需从全局视角重视风险管控。
其次,外贸主体结构以小微为主。义乌外贸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超85%,加上小微企业后占比达99%,都是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的群体。
再次,贸易方式适配小微需求。以“市场采购贸易”为主要方式(国家针对小微、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型模式),辅以跨境电商、一般贸易,这与主体规模及经营特点高度契合。
最后,风险规避方式存在局限,风险仅转移未消除。义乌商户主要通过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但受人民币国际流通便利性限制(部分海外买家无人民币支付能力),实际是“外汇汇率风险向人民币相关风险转移”,比如,买家常以“无法使用人民币”为由要求压低报价,导致商户收益受损,且风险未从根本上消除,仅是从汇率转移到本币的商品价格。
![]()
02
对深化普惠金融功能的几点认识
义乌案例凸显了普惠金融在服务外向型小微群体中的短板,推而广之,也反映了普惠金融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为深化普惠金融功能提供了相关思路。
01
从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深化普惠金融功能
普惠金融需从“有服务”向“好服务”转型,通过“广度拓展+深度下沉”覆盖小微群体核心需求。首先,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广度。比如义乌案例说明,针对外向型小微群体,应将“外汇风险管理”纳入普惠金融服务覆盖范畴。当前,适配义乌这类外向型小微群体的外汇套保工具以及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供给不足。其次,强化服务的精细化、具体化。需要在具体领域(外汇风险管理)、具体群体(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具体地域(外向型县域)、具体金融业务(套保工具等衍生品)方面进一步精耕细作。因此,普惠金融在新发展阶段,既要广覆盖还要有深度,不但要“有”,还要“好”、“有效”,这是第一个认识。
02
从促进供给与需求两侧协调匹配深化普惠金融功能
普惠金融发展需要两侧发力,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协调。普惠金融从供给角度就要研究“普”和“惠”的问题,普惠金融既要关注普而不惠又要重视普而不适的问题,就需要拓展服务覆盖面,提供易用、精准的金融产品,此外,还必须研究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可持续,普惠金融供给就无法长期维持。但当前普惠金融亦需聚焦需求侧,解决小微企业对金融产品、工具“看不懂、用不起、不敢用”的痛点,提高普惠群体对金融工具的认知,让普惠群体能用、会用、敢用,并且愿意去用。只有供需匹配才能促进普惠金融功能的深化。
据调查,义乌商户对套保工具存在“三不”问题——“不懂或不会”(看不懂规则、不会操作)、“不敢”(担心操作失误亏损)、“不能”(工具门槛高、用不起),导致供需脱节,套保率偏低,商户转向人民币结算,却因风险转移导致收益受损。针对需求侧的小微企业群体,提升其金融素养和能力是基础但也是个“慢活”,还需要在小微企业运用金融服务的组织方式、平台搭建、系统处理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是第二个认识。
03
从加快普惠金融与数字、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深化普惠金融功能
结合外向型小微群体转型需求,需要推动普惠金融与数字、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以真正实现金融服务的“普”与“惠”。首先是适配数字化转型需求。义乌属“小商品大市场”,义务以外贸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虽然以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为主,但从国际市场拓展和外贸便利化角度而言,义乌商户也需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拓展国际业务,通过数字金融赋能提升金融服务普惠属性,满足小微商户数字化转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降低服务成本。从义乌的外贸小商户的经营实践看,他们也需要并已经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和客户管理。其次是顺应绿色低碳趋势。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小微出口商户需适配国际市场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需求。但当前绿色金融资源向大企业倾斜、小微群体供给不足,需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比如,一些银行推行数字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模式,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量身订做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避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服务分割化导致需求的不适配和难以承受的综合融资成本。通过打通、贯通、融合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融合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小微群体的需求、降低其综合融资和转型成本。这就需要在金融机构资源组织、管理方式方面做出进一步的适应小微企业的改革创新,并着力解决绿色金融资源分布不均、普惠群体获取不足的问题,确保融合发展真正惠及小微。这是第三个认识。
04
以不断完善普惠金融生态支撑普惠金融功能深化
再一个观察是要不断完善普惠金融生态支撑普惠金融功能深化。普惠金融功能的深化,依赖于其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惠金融生态有别于其他金融生态,需更具针对性、有效性。通常讨论金融生态,多集中于金融机构、政府角色、科技应用、社会环境等要素——这些固然重要,但对普惠金融而言仍显不足。普惠金融生态建设的前提或基础,是必须准确把握其根本属性,即商业性与社会性的双重维度,市场功能和政府资源的双重作用,这是普惠金融最核心的特征,也是其生态构建的逻辑起点。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遵循纯商业逻辑,否则难以覆盖小微群体;也不能脱离商业可持续性空谈社会目标,否则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运营。唯有在深刻理解并统筹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生态体系才既能契合一般金融生态的共性要求,又能真正契合普惠金融的内在特质,从而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支撑,这是第四个认识。
内容来源|高金智库SAlF ThinkTank
图片来源|千图网

高金项目火热招生中…
欢迎点击小程序了解更多信息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