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文明或将终结?这一令人震惊的推断,源自2023年9月刊发于《自然地球科学》的一篇权威研究论文。
科学家通过地质建模预测,未来所有陆地板块将因持续漂移而最终汇聚,形成一个横跨赤道、覆盖半个地球的超级大陆——“终极泛大陆”。
届时,地球环境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气候极端化程度可能超出哺乳动物的生存极限。
这究竟是科学预警,还是遥远的假设?我们又是否具备应对的能力?
![]()
2
2.5亿年后的地球
在深入探讨之前,必须先厘清“终极泛大陆”的真实含义。
其实这一概念并不复杂。地球表面由多个大型板块构成,它们始终处于缓慢但不可逆的移动之中,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正是板块活动的直接体现。
正因如此,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指出:
![]()
当前分布在全球的亚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等主要陆块,将在约2.5亿年后完成一次史诗级的碰撞与融合,构筑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型陆地结构。
这个新生的超级大陆中心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补给,演化成极度干燥的荒漠地带;而其边缘则因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隆起为连绵不绝的高山脉系。
同时,剧烈的地壳变动还将触发大规模火山链喷发事件。
![]()
3
火山活动的影响远不止岩浆溢出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向大气释放巨量温室气体。
根据论文中的模拟数据,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现今水平的两倍以上,彻底打破碳循环平衡。
仅此一项已足以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但真正加剧危机的,是太阳本身的演化进程。
![]()
预计在2.5亿年后,太阳的辐射输出强度将比现在增强2.5%。
当自然温室效应叠加恒星能量增长,双重压力之下,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复合型气候灾难面前,包括人类在内的温血哺乳类还能否存活?
![]()
4
致命气候三重击
科学研究表明,哺乳动物若长时间暴露于40℃以上的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将失效,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然而,在“终极泛大陆”时代,这种高温将成为常态而非例外。
据中国新闻网引用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该时期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出现系统性飙升。
特别是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区域,夏季正午地表温度极有可能突破50℃大关,并伴随高湿度环境。
![]()
沿海地带虽然降水频率增加,但由于高温抑制了蒸发冷却效率,空气仿佛被加热的湿布包裹,体感如同置身高压蒸笼。
人体出汗散热功能完全失效,即便短暂外出也会迅速引发热射病等致命病症。
或许有人质疑:如今许多城市夏季也常现40℃高温,人们依然可以生活。
![]()
但需要明确的是,当前的酷热属于局部性、季节性的短期现象,而未来的高温则是全域性、全年性的长期状态。
模型预测显示,每年将有超过八个月的时间处于致命热浪覆盖下,即便是高纬度地区的冬季气温也可能维持在25℃以上。
最终,地球上仅有不到8%的区域仍适宜哺乳动物栖息。
可惜这些宜居斑块被崇山峻岭和广袤沙海割裂成孤岛,生物迁徙几乎无法实现。
![]()
5
不过,公众无需陷入恐慌,因为研究本身并未宣判灭绝命运。
论文作者强调,这一结论建立在当前板块运动趋势的基础之上。
倘若未来数亿年间地壳动力学路径发生偏移,最终形成的陆地格局或将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人类不会被动接受自然安排。
![]()
6
人类的自救指南
首先要认清本质:这篇论文并非末日判决书,而是基于现有物理规律进行的情景推演。
项目负责人Alexander Farnsworth公开表示,他们的气候模型并未纳入两个关键变量——生物进化潜力与人类科技发展轨迹。
从生命演化的尺度来看,2.5亿年足以催生翻天覆地的生理变革。
例如现代骆驼之所以能在沙漠中生存,正是因为经过漫长自然选择形成了高效的水分保存与体温调控机制。
![]()
同理,未来人类或其后代物种,或许会演化出更强的耐热能力,比如皮肤微循环优化、汗腺密度提升,或是血液对高浓度二氧化碳的耐受性增强。
但如果环境变化速度远超适应节奏,灭绝风险仍将不可避免。
因此,面对演化的不确定性,主动干预成为更具可行性的出路。
![]()
7
近年来,多国已启动星际探索战略计划以拓展生存边界。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推进“阿尔忒弥斯计划”,目标是在月球表面建立可持续运行的科研基地。
中国的“天问”系列探测任务也在持续评估火星的地质稳定性与水资源分布,为未来移民可行性提供数据支持。
一旦人类掌握跨星球定居技术,即便地球不再宜居,文明火种仍可延续。
然而新问题随之而来:科技发展的速率本身充满未知。
![]()
8
在接下来的2.5亿年里,人类能否突破能源、材料与生命维持系统的瓶颈,实现星际迁移?目前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相较而言,比起亿万年后的遥远图景,当下正面临的生态危机更为紧迫。
论文特别提醒:“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灭绝时间大幅提前”,所指正是当前加速恶化的全球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警告:若不采取有效减排措施,到2100年全球均温或上升2.7℃,极端气候事件将频繁爆发。
因此,相较于亿万年后的“远忧”,眼前的“近患”才更值得警觉。
![]()
9
结语
阅读完这项研究后,我们应当感到庆幸——因为时间仍在我们手中。
在长达2.5亿年的地质时间尺度内,人类拥有充分的机会通过科技创新、生物适应乃至星际迁徙来改写命运。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跨越眼前的生态门槛。
毕竟,如果连本世纪的气候危机都无法挺过,谈论亿万年后的未来便毫无意义。
![]()
10
当下,全球气温持续攀升、核污染水排海、原始森林大面积消失,种种行为都在无形中加快地球系统的崩溃节奏。
因此,“2.5亿年太久,只争朝夕”不应只是口号。
降低碳排放强度、恢复生态系统完整性、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否则,也许还没等到超级大陆成型,人类文明就已经提前谢幕。
![]()
11
你认为,凭借未来的科技进步,人类真的能避开这场遥远却注定到来的生存考验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
12
信息来源:
![]()
13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