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百姓到了诉讼服务大厅,看到这里与酒店大堂有点像,来到窗口前,就以为立案法官是‘服务员’,而我有时甚至会被当事人叫作‘大堂经理’……”9月27日上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下称浦东法院)与浦东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法律与人生”分享会立案庭专场上,浦东法院立案庭庭长周军分享了这样一个“段子”,引来台下的观众会心一笑。这场活动的主题是“以‘暖窗’之光照亮司法为民第一站”,是继6月3日举办“法律与人生”系列活动之“浦法新枫”特别专场之后,浦东法院与浦东图书馆今年联袂推出的又一个力作。
![]()
浦东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朱建国,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鹏出席活动。浦东法院立案庭庭长周军、法官沈晨玲、法官陈喆、法官助理张明明、法官助理陆丽鹏、特邀调解员张剑分别登台,将立案、保全、调解、速裁的规范流程和幕后故事娓娓道来。活动由立案庭副庭长孙姣娜主持。
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媒体代表、人民陪审员代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杉达学院和上海海关学院的师生,社会各界读者以及浦东法院政治部、立案庭相关工作负责人170余人参加活动。
张明明
![]()
![]()
“我叫张明明,明明白白的‘明明’。”第一位分享者张明明一上台,就从自己的名字上立刻打开了话题,“通过今天的分享,我想让大家明白,打官司到底要怎么立案?”
楼上张先生家漏水,把楼下王阿姨家的房顶泡裂了,家里天天下雨,王阿姨苦不堪言,无奈将张先生起诉到法院。王阿姨需要准备的起诉状和证据材料要有哪些?小王的父母和其兄弟姐妹陷入遗产继承纠纷,小王可以因为父母年纪大、行动不便就自己来作为原告起诉吗?外卖员谢小哥好心出借同事500元医药费,对方却“消失”了,谢小哥不清楚对方的真实信息,能不能立案呢……
张明明用身边常见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述,向大家释明了民事立案的四大核心要素:适格的原告、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请与事实理由,以及有管辖权的法院。
张明明还贴心地结合实际案例,“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通过填写要素式起诉状完成立案,并现场分享了要素式起诉状的模板,推荐大家关注浦东法院官微学习更多诉讼服务知识。
“我们庭还有很多创新便民举措,比如针对年老、病弱的群体提供上门立案服务、为听障人士提供手语服务,努力用专业、热情和细心,让前来窗口的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陆丽鹏
![]()
![]()
佛山一家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了一批货物,货物即将到港的时候,却发现提单的收货人被改了。紧急情况下,佛山公司来到浦东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提出要进行诉前财产保全。“最终,我们在5个小时内顺利查封货物……”
陆丽鹏讲述的过程中,观众们静静地聆听着,一起感受这件保全案件背后的那份紧张。然而,故事突然转折——“第二天,印度公司也来立案大厅了。”
此时,场下的陈喆突然起身,用中、英、印三国语言交叉演绎的方式“还原”当时现场情景,“是他们延迟付款,我们才找新买家的,我们请求解封这批货物!我们可以提供现金反担保!”幽默的发音和逼真的演绎,引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也让大家沉浸式理解了保全制度如何兼顾双方利益的法律逻辑。
陆丽鹏还介绍了不同阶段的财产保全的异同点。她还特别提醒,保全具有两面性,并非“想保就能保”,如果错误申请导致对方损失,也需依法赔偿。
张剑
![]()
![]()
张剑,是浦东法院的一名特邀调解员。一年前,她从原来的岗位退休,加入了这支特殊的队伍,受法院委托对适宜调解的案件进行“前端”的先行调解。这一年,张剑在先行调解阶段成功化解纠纷375件,收到当事人赠送的锦旗18面、感谢信12件。
七旬独居老人将房屋出租却被拖欠9个月房租,调解过程中,张剑向年轻的租客展示了老人郊区破旧住所的照片,“小张,你看老人家把市区的房子租给你,自己租住在青浦郊区,就是为了每月多攒200块药钱。”
四位子女因拆迁款反目,拒绝赡养母亲,张剑轻声对他们劝告:“你们知道吗?老太太昨天还念叨着大女儿胃不好、老二总加班,就连老三刚上幼儿园的小孙子,她都记得爱吃草莓味的酸奶。还有老四,她一直盼着你什么时候能成个家?”
她曾经以为,调解就是“劝架拉和”。直到亲自参与其中,才真实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纠纷,往往缺的就是一个温暖的台阶。“我们的先行调解工作,就是要在矛盾纠纷还没有变成‘死结’前,及时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解法结、化心结。”她说。
陈喆
![]()
![]()
陈喆从商事庭法官助理到执行法官,再“转行”到立案速裁的第一线,经历了立审执三个阶段,处理过不同类型的案件。原以为速裁案件都是些“小案子”,可真正接触下来,他才逐渐明白“小案≠小办”。
他分享了一桩看似“平平无奇”的房屋租赁案件。四个小姑娘合租了一个上海老爷叔的房子,租约到期搬走后,老爷叔却扣下押金不退。四个小姑娘一纸诉状,将老爷叔告上法庭。
租客不续租了,要不要提前一个月告知房东?围绕这个争议焦点,老爷叔一开始说合同上有约定,后来说民法典有规定,最后说是和四个小姑娘有口头约定,前后表述不一、可谓一波三折。“你们的合同里确实没有这个条款,不过,出租房子又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次啊,就当是交了一次学费了,下次,记得把条款写进去。”听了陈喆的话,老爷叔退还了押金,双方握手言和。
顺着这个案例,陈喆进一步向观众们发问:“如果租约到期,四个小姑娘继续住着,老爷叔也默许,原来的合同还有效吗?如果租住期间房屋设施损坏,又是谁的责任呢?”
在一连串环环相扣的提问和解答中,大家紧跟案件情节,认真思考、积极互动,收获了租房普法小贴士,也真切感受到了陈喆在分享中说的“速裁,不仅要快办案,更要办好案”。
沈晨玲
![]()
![]()
沈晨玲扎根速裁岗位八年,撰写的《多元路径下律师调解机制的思考——一种折衷方案的提出》曾荣获最高人民法院“湘潭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论研究征文一等奖。在同事的眼里,她具有标准速裁法官的特点:语速快、手脚快、办案快。她说,如果把庭审比作一场排球比赛,速裁法官就像“二传手”,既要快速推进程序,又要精准化解矛盾。
“说心里话,我们希望案子越少越好,因为法院案子少了,就说明遇到不顺心的当事人也少了。”在活动现场,沈晨玲向大家介绍了浦东法院速裁法官沉甸甸的工作量,“但如果你遇到了糟心事儿,也别怕。我首先推荐你去附近的综治中心,可以更快速、更便捷、更省心地解决纠纷。到了法院这儿,我们每一位立案法官都会秉持着‘如我在诉’的理念,全心全意办好每一个案件,让立案窗口持续温暖大家。”在场观众都被沈晨玲的真诚打动,送上热烈的掌声。
周军
![]()
![]()
从学校毕业进入法院,周军也曾怀揣“手执法槌办出精品案件”的梦想。转折发生在2000年,他被调至立案庭,从而开启了与窗口工作长达22年的结缘之旅。起初,他觉得立案法官的工作常常被忽视,甚至有人误把他当作法院的“大堂经理”,让他倍感失落。
如今,周军已经是立案庭的庭长,是全国办案标兵,也是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但依然还是一位“没有办出精品案例”的法官。
他提到了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一位女士专程到窗口向他鞠躬表达感谢。这是周军22年来,作为立案法官获得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感谢,虽然已经记不清具体案件,也想不起感谢的缘由,但周军相信,一定是立案窗口传递出的司法温度获得了她的认可。这份认可,也成为了藏在周军心中的“精品案例”。
在场的观众被周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深深打动,忍不住提问:“身为如此大体量庭室的当家人,您累不累?如何缓解压力?”
“我每天都会盯着我的同事们多干活、干好活,这是目前我最重要的解压方式。”周军笑笑,回答道:“工作对我来讲,是一种责任。我在诉讼服务大厅看到了芸芸众生像,也听到了很多最有烟火气的人生故事,如何缓解压力?首要的是把工作做好,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当事人就能第一时间在立案窗口感受到司法的温度,我的压力自然就小多了。”
分享结束后,陈喆邀请媒体代表一起演唱的《写给立案法官的歌》点燃全场。现场气氛热烈,嘉宾们依旧心潮澎湃,纷纷表达了内心的共鸣与触动。
![]()
现场互动环节中,高校学生们围绕“碰到困难时怎么坚持对法律的热爱”“万人起诉数据平台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向“人气庭长”周军踊跃提问,周军逐一回应,气氛热烈。不少观众表示,“终于搞懂了立案需要什么”“原来法院的第一站如此重要”。
![]()
![]()
![]()
![]()
![]()
![]()
![]()
总结环节,朱建国对法官提出三点期待。他表示,做好一名法官需要具备三种特质:一是踏实的作风,无论在哪个岗位哪个部门哪个庭室,都要全身心投入,做好本职工作。二是扎实的功底,法律是终身学习的专业,法官更需锻炼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在应对当事人的复杂诉求时,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愈发重要。三是“皮实”的体魄,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高强度、高要求的司法工作。
![]()
浦东法院“法律与人生”分享会至今已举办四期,从知识产权审判庭女法官们成长的酸甜苦辣,到金融审判庭法官公正司法的精益求精,从枫桥法庭法官扎根基层化解矛盾的坚守日常,再到本次立案庭“暖窗”守护司法起点的动人点滴,四场专场分享始终以“法官故事”为核心,让公众看见不同岗位上司法者的专业与担当。
未来,浦东法院将继续以“法律与人生”分享会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搭建法院干警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以故事传法治,以温情聚民心,让法治信仰在每一段真诚叙事中愈发坚定。
代表点评
![]()
施政
上海市人大代表
以前总觉得法律是冰冷刚性的,今天这场分享会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就像我所在的交通行业,审法条时觉得法律好不好关键看衔接,在法院里,立案和执行就是司法程序的“黄灯”衔接处,特别重要。城市的法治化、安全感,离不开这些专业又温暖的法律人守护。“暖窗”这个品牌名副其实!
![]()
张剑颖
上海市人大代表
浦东法院的这场分享会非常专业又很用心,有深度但深入浅出,有细节又贴近生活,有专业又如沐春风。他们温暖人心且幽默生动的表达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负重前行——要精通法律专业,还要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做好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及协调沟通,切实解决不断变化的群众诉求。浦东法院立案庭的默默付出与坚实支撑,正是上海法治建设的缩影。周军庭长提到的学习能力尤其重要,法律行业需要终身学习,保持专业精进才能不断成长。
媒体点评
![]()
钱浩明
上海电视台
资深记者
我们法治条线一般比较关注大案要案,今天我第一次全面了解立案庭工作。真正的法律人从不是机械适用规则,而是能共情当事人的人生悲欢。就像周军庭长说的,要感受群众为何而来、遇何困难。通过各位法官的分享,我真切看到司法的温度。以后我们会多宣传立案庭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幕后的用心付出!
![]()
陈颖婷
上海法治报
首席记者
我去过浦东法院立案庭很多次,以前人多嘈杂,现在秩序井然,问了才知道是技术赋能,网上立案、跨域立案不仅能让群众少跑腿、案件覆盖还更广了。立案阶段的速裁法官每年就能化解3万多件纠纷,实实在在帮群众免去诉累。今后我们会多报道这些民生小案,让“暖窗”的温暖被更多人看见!
观众感受
上海交通大学 杨怡婷
今天的分享人不仅科普了法律知识,更多地展现出了人文关怀。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文,更关系着每个人的人生;法官也不是严肃的裁判,他们也是一个个可爱可敬且鲜活的人。作为一个法律学生,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着这种人文关怀,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同济大学 周超
在我以往的印象中,司法活动总是带着几分严肃与距离感,但此次近距离接触立案庭工作者,我看到他们用行动让“司法为民”不再是一句口号。许多看似微小的案件,背后承载着普通人的生活与期盼,而法律工作者们正是通过专业与共情,让公平正义落到了实处,也让法律这道“冰冷”的防线,变成了守护群众的“温暖”窗口。
华东政法大学 方隽仪
此次分享会不仅让我系统学习了诉讼服务前端的工作流程与价值内涵,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职业精神洗礼。立案庭远不只是简单的案件登记部门,而是一个集诉讼服务、案件分流、纠纷化解、程序保障于一体的综合体。“暖窗”二字——既要有专业高效的“速度”,更要有司法为民的“温度”。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张筱焓
陈喆法官自弹自唱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聆听每位法官背后的付出。他们身上展现的是对司法工作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尽管鲜为人知,他们依然兢兢业业面对每一位群众的诉求。法院离不开这些默默守护群众的“绿叶”,人民也同样离不开他们。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使得社会得以稳步前行。
上海杉达学院 夏紫彤
暑假期间我曾在浦东法院立案庭实习,此次分享会让我对司法为民的内涵有了更立体的感悟,不仅拓宽了我的法律视野,更将课堂理论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我真切体会到法律工作者高尚的职业精神,也更坚定了法治信仰。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努力成长为一名有温度、有担当的法律人,让法治的“暖窗”之光,照亮更多人的正义之路!
上海海关学院 许露芸
若问为何坚守?那是浦东法院立案庭每一位成员对事业的纯粹热爱,是“司法为民”的坚定信念,是他们铭记于心的使命担当。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如我在诉”,用热忱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起案件,他们真正做到了“初心如磐,步履不停”。
1
2
3

线索提供丨政治部
本文作者丨梅妍婷
本版摄影 丨 董雪皓
责任编辑丨陈卫锋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