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沿着乌兰布统古战场的脉搏千里奔赴草原,辽远苍穹下,钴蓝色的天幕水洗一般澄净。大块大块云朵蓬松如絮,似天空洁白的毡房,为草原这帧壮阔画卷铺陈高远辽阔的背景。
山坡如茵,白的、紫的、黄的野花肆意铺展,一簇簇连成片,仿佛是来自天上的繁星在草原绽开。随处可见牛羊星散,个个体态饱满,像绿毯上滚动的珍珠与玛瑙。
从山间草地的芬芳,到蓝天白云下的坦荡,我们的眼神热烈而贪婪,一寸一寸触摸草原肌理。心跳也贴着绿油油的脉动起伏不定,闭上眼、静下心,便能倾听芳草的低语和呼吸。微风拂过,一缕浓烈的草香直抵心底,每个毛孔都激动地张开尘封已久的触觉,在馨香的草原上欢呼、雀跃、伸展。
蒙古族雄浑的长调应景怡情一路相伴,在激昂的旋律里,恍惚看见马背上的民族手举弯刀、万马奔腾的出征时刻,远古的豪情与当下的美景在此刻交融。
![]()
越野车驶过乌兰布统古道,一座赭红色的山峰从远处天际线处缓缓露出。向导塔娜伸手指向山峰说:“那就是红色坛形山,当年康熙打败葛尔丹的地方,旁边的湖泊就是名声显赫的将军泡子。”
这一日仿佛长于千年,我们有太多理由回望历史镜头,有时甚至不需要理由 —— 一个瞬间、一个偶然,就能撞开时光之门,悄然走进岁月深处,抽丝剥茧般触摸历史清晰而苍老的轮廓。恰如今天,与 “红色坛形山” 猝然相遇。
曾经在赤峰生活十年,我竟不知它是乌兰布统古战场一块醒目的地标,更未曾有机会叩问草原深处埋藏的丰富历史故事。在那段贫瘠的岁月里,不知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悠悠往事,如今都随草原的风,轻轻诉说着过往。
![]()
草原岁岁枯荣,岁岁新生。如今,它以宏大而开放的胸怀,让所有物种直面沧桑与枯荣、繁华与素简的生命伦理。这份包容迸发出草原特有的坦荡与澄净、灿烂与多情,凝成永存的高迈气象,正以新生、清新且永恒的力量,迎接草原儿女的回归。
草原迎客的三杯马奶酒,敬了天地、洗了风尘 —— 这或许就是世世代代草原儿女无法忘怀、为之前仆后继奔赴的缘由。
如今,走进红色坛形山已不是奢望。它早已从草原深处走出,风土人情与地理概貌被更多人知晓。它与河北围场塞罕坝林场隔河相望,草原、沙地、湖泊与森林交错共生,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它成为清代皇家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誉为北京 “后花园”。人们对这座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山峰充满好奇与渴望,探寻的脚步纷至沓来。
![]()
毋庸置疑,乌兰布统草原因 “乌兰布统古战场” 遗址而名声鹊起。正是那场链接康熙大帝与噶尔丹草原王的激战,为这片草原平添了几分神秘、神圣与永恒的色彩。
史料清晰记载,公元 1690 年,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统领二十万大军亲征准噶尔汗国,噶尔丹以骆驼结阵据守 “红色坛形山”。激战中,康熙舅父佟国纲不幸战死,其鲜血染红湖水,“将军泡子” 由此得名。
远远望去,“将军泡子” 像一颗湖蓝色的草原明珠,静谧、寂然地依偎在红色坛形山旁,曾经轰轰烈烈的历史战事也静默于天际。猜想,在它们簇拥的縠纹里、褶皱的岩体中,或许还藏着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等待被时光唤醒。
踩着康熙大帝当年的脚印,在喧嚣人群中凭栏远眺,深情凝视 “乌兰布统古战场”,怅然追忆历史清寂的孤独,那种感觉复杂而简单、深情而忧伤。恍惚间,如穿越千年时光置身于明灭的战火硝烟里,烈马嘶鸣、冷兵器撞击声、炮火声由远及近轰然炸起,激昂、高亢又悲壮。
总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噶尔丹折戟沉沙应是这片草原最浓烈、最悲壮的底色。他与清朝的对抗,是中华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纷争,“成王败寇” 是永恒的定律。可谁说只有站在光里的才算是英雄?历朝历代,那些在沙场宁死不屈的将士,哪一个不是真正的英雄?噶尔丹亦如此,他的英雄往事,随草原上每一次风起而翻涌。
![]()
远处的公主湖犹如上天遗落尘世的翡翠,映着流云与飞鸟,与红色坛形山遥遥相望相守。据说,蓝齐格格远嫁草原王噶尔丹,途经此处时,因思念皇室与故乡,泪水化作千年不涸的湖泊,形成了乌兰布统草原上的公主湖。
这或许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猜想,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并没有蓝齐格格。但世人并未刨根问底追溯、甄别这段历史故事的真伪,显然,人们愿意相信、接受她的存在。亦如我,也一厢情愿地相信这汪湖水是她为噶尔丹而流 —— 毕竟在这片草原上,他们曾被赋予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如光相皎洁” 的爱情悲歌,给予人们对爱情的无限想象,更赋予这片草原太多的臆想与美好。真与假,早已不再重要,存在,便是合理。
沉浸式地投入草原的博大柔美中,任广阔坦荡的景致震击心灵时,一度被向导塔娜介绍的席慕蓉创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经历所感染,那其中流淌的浓烈乡情与乡愁,直抵人心。
席慕蓉的父母本是蒙古族王公贵族之后,幼年时她随父母定居台湾,从未见过自己的故乡,只能在父母浓烈的乡愁里,拼凑起一点儿草原的概貌。1989 年,海峡两岸开放探亲,46 岁的席慕蓉第一次回到父亲的出生地 —— 内蒙古锡林浩特大草原。当她真真切切见到父亲多次描绘的魂牵梦绕的草原时,忍不住激动地跪倒在这片土地上,泪流满面。
而后,她又沿着母亲的出生地克什克腾旗,追溯西拉木伦河的源头。这次经历让她心中藏了 40 多年的乡愁得以释放,于是一气呵成创作了诗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九年后,著名歌唱家德德玛从内蒙古卫视节目《草原往事》中,偶然看到席慕蓉的故事,心中对故乡的深情产生强烈共鸣。德德玛认为《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应该是一首歌的名字,便通过乌兰托嘎结识席慕蓉,请求她将诗歌改写成歌词,并由乌兰托嘎作曲。在这样真挚的情感加持下,一首经久不衰的草原歌曲唱响大江南北,它既保留了蒙古音乐的苍凉底色,又赋予作品史诗般的叙事张力。
![]()
马术是蒙古族历史文化最好的叙事。在乌兰布统草原马术表演营地,热情似火的蒙古族牧民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马术表演。他们以情景剧《英雄》为背景,再现成吉思汗时代部落间的战火与游牧生活元素。
伴随一阵高亢、嘹亮、悠长的出征号角,思绪瞬间被带入纵横千里的战场。几十名骑士手持弯刀纵身上马,紧跟号角的节奏变换队形与队旗,在一阵急骤的锣鼓声中,气势恢弘地冲出营地,模拟与塔塔尔人部落展开激战。
骏马如离弦之箭飞驰,四蹄生风,扬起阵阵尘土,弯刀利刃闪着寒光,与光影交相呼应。观众的热情刹那间被点燃,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骑士们在全速奔驰的马背上,身姿挺拔,上箭、拉弓、射箭一气呵成,精准命中靶位,展现出高超的技艺。跑马拾哈达则考验着骑手的敏捷度和对马匹的控制能力,他们在疾驰中俯身探地,轻松拾起地上的哈达,动作优雅而娴熟。
最令人惊叹的是,骑士们在马背上做出倒立、直立、越马、转体等各种高难度动作,甚至有多人叠罗汉立于疾驰马背的场景。观众们目不暇接,惊叹不已,每一个精彩动作,都展现出这个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的勇敢与智慧。
这个经历过命运多舛、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桑绩织的民族,其璀璨多姿的民族文化,在盛世时代依旧生生不息。表演尾声,一位满头华发的老牧人深情地拉起马头琴,《迎宾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旋律缓缓流淌,激昂的乐曲令人热泪盈眶,每一个音阶里,都藏着草原儿女对血脉之 “根” 的浓郁情怀。
一层土,一片天。草原高迈的气象,不仅养育着沧桑而繁华的文明,更孕育着草原儿女鲜活的生命和丰富的情感。古往今来,从未改变。
![]()
挥手告别乌兰布统草原,黄昏追赶着越野车驶过浑善达克沙漠地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浑善达克沙漠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所赐名。传说,成吉思汗当年南下征金或西征时,他心爱的坐骑 “孤驹” 经过这里时不幸长逝,故赐名 “浑善达克”。
这样的传说不足为奇,在蒙古族传统文化和历史中,他们历来视战马为生命,这份对马的珍视,也刻进了草原的记忆里。
沿着草原英雄的足迹向北,暮色四合时,天公作美,下起淅淅沥沥的细雨。雾霭濛濛,恍若成吉思汗大军扬起的尘沙;雨中汇成的溪流在道路上四处奔突,偶尔被车轮碾过,如珍珠散落,碎成七重纱雾。
在挂满细密水珠的光影里,我仿佛看见史诗中的英雄正穿越我猎寻许久的沙丘,而我的这一次回眸,刚好迎着一代天骄深邃的眼神。
遇见草原往事,那些穿越时空的草原英雄,永远在草原的血管里奔涌。时间仿佛在此刻停滞,在岁月尘封的蜘蛛网之下,几多草原依依往事相伴此刻的清风明月,又有几多沉睡的秘密刻进沧海桑田。
岁月悠长,人生短暂,英雄如此,凡夫亦如此。唯有草原的风,依旧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