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毛乌素沙地,寒意渐浓,但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治沙热情却丝毫不减。一场由全旗干部职工与农牧民共同参与的秋冬治沙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挥锹铲土、栽植苗木、铺设沙障……广袤沙地上,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生态建设画卷,奏响了乌审旗“绿进沙退”的激昂乐章。
干群合力 筑牢生态屏障
![]()
秋冬季义务植树造林进行时。王琪摄
在乌审召镇乌审召嘎查的治沙现场,旗林业和草原局的干部职工与当地农牧民在两个现场同步进行植绿护绿,挖坑、栽苗、培土,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我们全程指导技术环节,确保栽一棵、活一棵,为绿色乌审建设尽一份力。”乌审旗林草局事业发展中心干事张永忠说道。尽管寒风凛冽,但众人治沙播绿的干劲却温暖了整个沙地。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近年来,乌审旗将秋冬季植树造林作为巩固治沙成果的重要举措,全旗各部门、苏木镇定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沙区开展义务植树。目前,全旗森林覆盖率已达80%,这片绿色的背后,是无数治沙人年复一年的坚守与付出。
创新模式 精准治理沙地
面对毛乌素沙地复杂的地貌,传统治沙模式难以实现全域治理。乌审旗立足实际,探索出“三元套嵌”治沙新模式,针对不同沙地类型精准施策:对流动沙丘采用“立式沙障+乔灌混交林”固定流沙;对固定、半固定沙丘实施“平铺式沙障+灌草混交”稳定沙表;对滩涂低地则通过“灌草补播+围栏封育”促进自然修复。
“十四五”以来,乌审旗启动“三北”六期项目5个,治理总面积达760万亩。科学的治理手段使沙地植被恢复速度显著提升。“明年开春,草和树苗一起发芽,当年就能长到半米高,两三年就能全覆盖。”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牧民刘大飞信心满满。他参与“以工代赈”治沙已三年,见证了沙地从“黄”到“绿”的蜕变。
产业赋能 实现绿富同兴
![]()
农牧民参与以工代赈,筑牢生态屏障。王琪摄
治沙不仅要增绿,更要富民。乌审旗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吸纳近万名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人均年增收超万元。同时,积极培育林沙产业,全旗已建成12家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7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打造了“毛乌素”红枣等特色品牌,建成505万亩优质原料林基地。2024年,全旗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46.3亿元,实现了“治沙一亩、致富一方”的良性循环。
“三年管护期后,植被全覆盖,牛羊养殖就有了保障。”刘大飞说。生态改善带动了农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牧民从治沙中获益,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
科技护航 巩固治理成果
当前,乌审旗正朝着剩余沙化土地治理发起攻坚。当地聚焦‘硬骨头’地块,创新技术手段,提升治理效率。通过加强科技管护,通过遥感监测、土壤分析等手段为退化林草“问诊开方”,确保生态系统长期稳定。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乌审旗用行动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如今,毛乌素沙地上绿意蔓延,乌审旗的治沙故事仍在续写。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者,正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坚守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王琪、纪鹏)
来源:乌审旗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