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动囧乱之时,也是图谶兴盛之机。隋末群雄逐鹿,政治谶言也成为舆论工具,尤其是“李氏将兴”与“刘氏当王”,分别为当时两大集团——李唐集团与山东豆子卤亢、高鸡泊集团所利用。李唐建立后,更把李氏谶言加以发挥,作为代隋而立的符命之论。李锦绣女士《论“李氏将兴”———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研究之一》[1]30-36及《论“刘氏主吉”——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研究之二》[2] 62-69通过隋末李唐集团与山东豆子卤亢、高鸡泊集团对这两个谶言的利用,试图说明这两大集团在政治立场和种族文化上的对立。对“李氏当兴”谶言进行过分析的还有毛汉光《李渊崛起之分析——兼论隋末“李氏当王”与三李》[3]1037-1061,该文从关陇集团内部人物盛衰演变来考察,认为这一谶言及类似歌谣、预言是由于当时三李(李弼、李虎、李远)家族后裔强盛而产生并流传的。
事实上,“李氏将兴”、“刘氏主吉”,都不是如以上文章所认为的,是隋末的创造性口号。隋末群雄只是利用了以前的谶言为自己服务。也就是说,这两个集团都不约而同地利用了当时一直在社会中流传的谶言,来为自己做政治宣传。这一方面说明了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则反映了这两个谶言在社会中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
张刚《唐高祖创业与道教图谶》在列举唐高祖利用的图谶符瑞时,也重点讲到“李氏当王”。张刚把“李氏当王”、“桃李子歌”、卫元嵩诗谶等都标注上“道教”的标志[4]15-21。这一说法还值得商榷。事实上,这些谶言,如下文中将要论述的,都是由东晋以来的李弘信仰衍生而来,其宗教源头当无可疑。但李弘之谶在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政治性(试图在人间作王),很容易被有一定政治意图的人利用,从而失去自身的宗教色彩,成为单纯的政治谶言。尤其是由它演变出的“李氏”之谶,主要是政治性质的,不必一定具有道教属性。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隋末群雄对这些谶言的利用中一窥大概。
一、 “李氏将兴”之谶在隋末唐初的发展及影响
隋末“李氏将兴”的谶言盛于大业十年(614年)之后。隋炀帝讨辽东时,当时有方士安伽陀,“自言晓图谶,谓帝曰:‘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劝尽诛海内凡姓李者。”[5]卷37,1120李金才、李敏二人由是受牵连而被杀。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李渊即位后,为二李平囧反诏云:
隋右骁卫大将军李金才、左光禄大夫李敏,并鼎族高门,元功世胄,横受屠囧杀,朝野称冤。然 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冥契深隐,妄肆诛夷。朕受命君临,志存刷荡,申冤旌善,无忘寤寐。金 才可赠上柱国、申国公,敏可赠柱国、观国公。又前代酷滥,子孙被流者,并放还乡里[6]7。
陈寅恪先生《读书札记一集•旧唐书之部》本纪第一武德八年(625)条云:
大约周、隋李贤、李穆族最盛,所以当时有“李氏将兴”之说[7]26。
李锦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李氏贵盛的角度来解释“李氏将兴”谶语出现的原因,试图证明此谶乃产生于关陇集团内部。但笔者认为,以此来解释一个在社会中源源流长的谶言,是不够谨慎的。事实上,早在周隋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例用这一谶言来发动起义的事囧件了。安伽陀不过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将社会上一直流传的有深远影响的谶言加以演说利用。他的宣传引起了隋炀帝的戒备心理,其直接后果就是对诸李的猜忌和迫害[8]5732。其后李密、李渊、李轨等人对它的利用,也与此有密切关系。
“李氏将兴”与“李氏当王”是同一谶言的稍有不同的表述法,它们与东晋以来的李弘信仰是一脉相承的。由李弘信仰发展出“李氏当王”或“李氏将兴”等各种独立的李氏谶言,其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李弘”名应谶,当兴起为王。对这一推断,直接的证据是李敏被杀案。史言:
杨玄感反后城大兴,(李)敏之策也。转将作监,从征高丽,领新城道军将,加光禄大夫。十年,帝复征辽东,遣敏于黎阳督运。时或言敏一名洪儿,帝疑“洪”字当谶,尝面告之,冀其引决。敏由是大惧,数与金才、善衡等屏人私语。宇文述知而奏之,竟与浑同诛[5]卷37,1124。
按,李弘信仰中,“弘”或作“洪”。北魏献文帝名“弘”,孝文帝名“宏”,为避讳,《魏书》崔宏、冯弘、石弘皆以字称。李弘无字可称,因改“弘”为“洪”,关于这点,可参看陈垣先生《史讳举例》[9] 117, 142。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曾有“仇池城民李洪,自称应王”,而发动叛乱之事[10] 1135。唐长孺先生亦指出“李洪”当为“李弘”之别写[11] 210。
大业十年(614年),扶风人唐弼之反,推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5]卷4,87。说明当时李弘信仰仍在社会中流行。
此外,唐高祖即位之前,裴寂等为劝进,依东汉刘秀利用赤伏符故事,奏上所谓“太原慧化尼、蜀郡卫元嵩等歌谣、诗谶”数首。其中有传为卫元嵩于周天和五年(570年)所作诗:“戌亥君臣乱,子丑破城隍。寅卯如欲定,龙蛇伏四方。十八成男子,洪水主刀傍。市朝义归政,人宁俱不荒。”[12]56)“十八成男子,洪水主刀傍”也合为“李洪”二字。
李弘信仰的形成与魏晋时期所出道书中对太上老君降世之说的宣传有关。《老君变化无极经》(道藏本):“老君变化易身形,出在胡中作真经,……胡儿弭伏道气隆,随时转运西汉中,木子为姓讳弓口,居在蜀郡成都宫。” 《太上洞渊神咒经》称李弘为真君,谓“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 [13]66。“木子弓口”合为“李弘”之名,谓李弘将出世为王,天下将太平,人民享受大乐。在东晋南北朝那种连年战乱、人民朝不保夕的年代里,这种号召自然深受群众欢迎。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
刘勰《灭惑论》有“张角李弘,毒流汉季”之说[14]52。方诗铭认为此处的“李弘”指雄据汉中三十年的张鲁,并由此得出“李弘当王”的谶言出自原始道教教派之一的“李家道”的结论。可备一说[15]
二、“刘氏当王”之谶的渊源及发展
《旧唐书》卷55《刘黑闼传》略云:
会高祖征建德故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等将赴长安,愿等相与谋曰:“王世充以洛阳降,其下骁将杨公卿、单雄信之徒皆被夷灭,我辈若至长安,必无保全之理……唐家今得夏王,即加杀害,我辈残命,若不起兵报雠,实亦耻见天下人物。”于是相率复谋反叛。卜以刘氏为主吉,共往漳南,见建德故将刘雅告之,且请。雅曰:“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众怒,杀雅而去。范愿曰:“汉东公刘黑闼果敢多奇略,宽仁容众,恩结于士卒。吾久常闻刘氏当有王者,今举大事,欲收夏王之众,非其人莫可。”遂往诣黑闼,以告其意。黑闼大悦,杀牛会众,举兵得百余人,袭破漳南县。贝州刺史戴元详、魏州刺史权威合兵击之,并为黑闼所败,元详及威皆没于阵。黑闼尽收其器械及余众千余人,于是范愿、高雅贤等宿旧左右渐来归附,众至二千人[6]卷55,2258—2259。
李锦绣认为刘氏之谶是在武德四年(621年)由窦建德部将提出的,并推测此谶的产生是由于刘姓者善战,故推刘氏为王,甚至猜测刘氏之谶与十六国时期赫连氏所建大夏有关,不当。李锦绣还认为:“‘刘氏主吉’是北朝以来民族迁徙融合所产生的结果。经过唐前期百余年的对外战争及民族融合,新的游牧民族部落迁徙进入大唐帝国版图,唐军队不断吸收容纳这些善战的民族,这样,在西北、北方、东北都形成了由新型种族构成的蕃军。而北朝以来入据中原的胡人此时已经汉化,虽刘氏还滞留在图谶中,但疆场上的善战者早已不是昔日的刘氏了。唐后期基本上结束了刘氏在图谶中的历史。从某种角度说,‘刘氏主吉’,是对北朝民族迁徙的总结,安史之乱,则是唐前期百余年来民族迁徙及对外战争的结果。”如果进一步认识到刘氏之谶的历史渊源,我们或可对此作一新的解释。
刘黑闼之得立,虽然有问卜之言在先,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范愿,已“久常闻刘氏当有王者”。这说明“刘氏当王”之说并非一时产生,而是先已在社会中流行。举事者是利用这一谶言的流行来寻找对应的刘姓将领,而非先立刘姓将领,再制造一个“刘氏当王”的谶言。
“刘氏当王”之谶不始自隋末,史有可征。《魏书》卷91《刘灵助传》有云:
灵助驯养大鸟,称为己瑞,妄说图谶,言刘氏当王,又云“欲知避世入鸟村”[10]卷91,1959。
可见,北魏时刘灵助起事时,已经很明确地利用这一谶言作为自己的政治舆论。即便如此,这仍不是此谶的最早源头。
“刘氏当王”之谶的制作最早可上溯到王莽新朝时。刘秀起兵反王莽,“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26]卷1, 2又,当时另有平陵人方望立刘婴为天子,其根据也是“今皆云刘氏真人当更受命”[26]卷11, 473。可见,当时刘氏之谶非常流行。《后汉纪》卷一说:“穰人蔡少公,道术之士也,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子骏(刘秀即刘歆)也。’世祖(光武帝刘秀)笑曰:‘安知非仆邪?’”刘秀即位之初,在告天文中引谶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26]22,以之作为自己政权合法性的“皇天大命”。
刘秀所引谶记中的“卯金”,或 “金囧刀”、“卯金囧刀”,是王莽时刘氏子孙制造的谶言。窃以为“金囧刀”之谶与王莽直接相关。王莽篡位后,因忌讳“刘”字,下诏:“夫‘刘’之为字‘卯、金、囧刀’也。正月刚卯,金囧刀之利,皆不得行。”[27]卷99, 4109并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而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27]卷24, 1177。而不甘心的刘氏子孙则针锋相对得制作了“金囧刀”之谶,为复兴汉室争取人心。
“卯囧金囧刀”,也即刘氏之谶,东汉以后在社会中继续流传。《三国志•魏志》卷21《王粲传》引《典略》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