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
俄方心里跟明镜似的,中国这些年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冲劲有多足。从航天发动机到舰载动力系统,中国都是从追赶到逐步比肩,就算是曾被卡脖子的航空发动机,如今也有了涡扇系列的突破。
就拿大飞机来说,C919虽然早期用着西方发动机,但国产替代的研发一直在加速,俄方知道再捂着技术不放,用不了几年中国自己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就能量产,到时候他们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与其等中国彻底实现自主后失去市场,不如现在主动递出橄榄枝,还能赚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现实的是,俄罗斯的航空工业正急需“输血”。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实施全面技术封锁和市场禁运,原本依赖的欧美客户没了踪影,像PD-26这种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发,光靠本国资金根本撑不住。
发动机研发是烧钱的无底洞,没有持续的订单和资金回流,别说升级技术,就连现有生产线都难维持。而中国恰恰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不管是宽体客机还是大型运输机,对重型发动机的需求都摆在那,给中国供货相当于拿到了长期饭票,这笔账俄方算得门儿清。
这背后还有战略层面的考量。现在俄方面对西方的围堵,急需巩固和中国的战略协作关系。重型发动机可不是普通商品,属于核心技术输出,这种合作能快速拉近双方的互信。毕竟在国际舞台上,中俄在多领域的立场高度一致,用技术合作绑定战略伙伴关系,比单纯的政治表态管用得多。
而且美国一直想用发动机卡中国的脖子,动不动就威胁断供C919的动力系统,俄方这时候突破限制供货,正好能打破西方的垄断,既给中国帮了忙,又给西方的遏制策略泼了冷水,一举两得。
再说,这种合作本来就是互利的,不是俄方单方面的“施舍”。中国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俄方提供发动机核心技术,中国能反过来帮着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甚至在材料领域提供支持。
就像俄方的PD系列发动机,虽然性能不错,但量产能力和经济性还有提升空间,和中国的制造能力结合起来,正好能补齐短板。这种互补性的合作,比俄方单打独斗强太多,也能让他们在摆脱西方依赖的路上走得更稳。
俄方更明白,所谓的“限制”本就是西方画的圈子,现在自己都被踢出圈子了,再守着那些条条框框毫无意义。
以前可能还担心技术泄露,但现在看,中国的逆向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那,与其藏着掖着被慢慢超越,不如主动合作参与到中国的市场中,甚至能通过技术协作掌握更多行业话语权。
毕竟等中国真正实现全面自主,全球重型发动机市场的格局就得重新改写,俄方现在入局,至少还能占据一席之地。
说到底,俄方突破限制供货,根本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看透了技术发展的规律,也摸准了自身和中国的现实需求。
既借着中国的市场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又巩固了战略盟友关系,还能顺便敲打一下步步紧逼的西方,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换谁都不会错过。
而对中国来说,有了俄方的备选方案,既能解短期的供应链之忧,也能给国产研发争取更充足的时间,最终还是要走向完全自主,这一点,俄方心里同样清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