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末的波特兰街头,秋风卷着抗议者的呐喊与警察的哨声交织。这个以玫瑰园和咖啡文化闻名的西海岸城市,突然因为总统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的一则贴文成为全美焦点。
当地时间9月27日,这位以"法律与秩序"为竞选口号的总统宣布,已命令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向俄勒冈州派遣美军部队,更令人震惊的是他明确表示将允许军队"必要时动用全力"——这几乎是对1878年《民兵法》的公开挑战,该法案明确禁止联邦常规部队参与国内执法。
特朗普在贴文中将波特兰描述为"饱受战争蹂躏"的地区,这个形容词立即引发舆论哗然。俄勒冈州州长蒂娜·科特克在当天下午的记者会上展示的手机照片里,波特兰市中心除了零星抗议者聚集,更多是推着婴儿车的市民和露天咖啡座的情侣。
"我们的城市与战争相去甚远",这位民主党籍州长强调,她是在总统发帖后才接到正式通知,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暴露出白宫与地方政府沟通的彻底断裂。
更耐人寻味的是,五角大楼官员向政治新闻网透露,他们中多数人也是通过社交媒体得知此命令,有军官私下表示所谓"动用全力"的表述在军事术语中根本不存在明确界定。
这场危机有着清晰的演变轨迹。回溯到8月11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向华盛顿特区部署800名国民警卫队士兵,并史无前例地让联邦政府接管首都警察局,理由是"解决暴力犯罪与流浪汉问题"。
当时法律界就指出,这种操作已经游走在《地方自治法》边缘。三周后的9月2日,芝加哥成为第二个被派驻国民警卫队的城市,尽管伊利诺伊州长多次声明当地警方完全有能力处理治安问题。
这些行动与特朗普9月22日签署的行政令形成政策闭环——该命令正式将极左翼组织"反法西斯主义运动"(ANTIFA)列为国内恐怖组织,为军事力量介入提供了法律抓手。
但波特兰事件的特殊性在于,特朗普首次提及要动用"常规部队"而非国民警卫队。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教授理查德·科恩在《纽约时报》采访中指出,国民警卫队具有"州民兵"和"联邦后备军"双重身份,其国内部署尚有法律回旋余地,但现役美军直接参与治安则完全违背《民兵法》精神。
![]()
这部诞生于重建时期的法律,正是为了防止联邦政府效仿英国殖民者用正规军镇压民众。更吊诡的是,国土安全部长诺姆声称此次行动是为保护移民及海关执法局(ICE)设施,但波特兰当地媒体报道显示,最近三个月该市ICE办公楼周边抗议活动已减少80%,所谓"ANTIFA围攻"的说法缺乏实证支持。
法律学者们正在激烈辩论总统权力的边界。哥伦比亚大学宪法学教授吉莉安·梅茨格指出,1807年《叛乱法》确实授权总统在特定条件下调动军队,但必须满足"州政府无力控制暴力"和"州长正式请求援助"两项前提,而科特克州长明确拒绝了这两点。
白宫法律顾问办公室流出的备忘录显示,他们试图援引1981年"德克萨斯边境行动"作为先例,当时卡特总统曾派军队协助边境巡逻。但哈佛法学院前院长玛莎·米诺反驳称,边境执法属于联邦专属权,而城市治安明显属于州权范畴。
这场冲突的本质是特朗普政府对"法律与秩序"概念的重新定义。在9月26日的白宫记者会上,总统将芝加哥谋杀率上升与波特兰涂鸦事件相提并论,统称为"需要军事解决的暴乱"。
这种叙事策略巧妙地将社会治安问题军事化,正如保守派评论员塔克·卡尔森在福克斯新闻中宣称的:"当地方政府纵容犯罪,联邦武力就是最后防线。"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美主要城市犯罪率实际比2020年下降11%,波特兰财产犯罪虽有上升,但暴力犯罪同比下降6%。这些数字与白宫营造的"无政府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
军方内部的矛盾态度同样值得玩味。退役四星上将巴里·麦卡弗里在MSNBC节目中透露,现役军官普遍担忧此举会损害军队政治中立性。
五角大楼匿名官员向美联社透露,实际部署可能采取"技术性合规"策略——派往波特兰的或是工程兵、医疗部队等非作战单位,通过提供帐篷、通讯设备等后勤支持来规避直接执法。
这种灰色操作在2020年波特兰抗议中已有先例,当时国防部以"保护联邦财产"名义调派海关边防局战术部队,其身着迷彩服但佩戴执法臂章,打了身份认定的擦边球。
事件的政治涟漪正在扩散。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亚当·史密斯已宣布将召开紧急听证会,而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罕见的沉默被解读为策略性观望。
更微妙的反应来自军方,陆军部长克里斯汀·沃姆斯原定9月28日与特朗普的午餐会突然取消,官方理由是"日程冲突"。
2024年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加利福尼亚州长加文·纽森趁机在推特发起#NotOurMilitary话题,获得超百万转发。就连传统亲共和党的"退伍军人协会"也发表声明,强调"军队不该成为政治工具"。
波特兰市长泰德·惠勒在消防局大楼前的临时记者会上,背后站着警察局长和消防局长,这个刻意安排的场景传递着地方政府的团结。但现场记者注意到,当被问及"是否会命令当地警力配合美军行动"时,三位官员都回避了直接回答。
这种谨慎反映出地方政府的两难:公开抵抗可能被贴上"不爱国"标签,但配合行动又将丧失自治权。俄勒冈州议会共和党领袖克里斯汀·德拉赞则趁机要求民主党人"停止纵容暴力",显示该事件正在加剧地方政治分裂。
从更长的历史维度看,这次危机是"9·11"后美国安全逻辑演变的必然结果。2001年《爱国者法案》首次模糊了战争与执法的界限,2017年特朗普就职后立即签署的"打击国内极端主义"行政令,进一步将政治抗议纳入国家安全范畴。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林赛·科曼指出,本届政府已将"国土安全部"这个后"9·11"产物改造成压制国内异议的工具,其2025财年预算显示,用于监控左翼组织的经费比反恐项目高出30%。这种范式转移在波特兰事件中达到顶点——当总统可以直接将政治对手定义为"恐怖分子",军队介入就获得了"正当性"。
夜幕下的波特兰,探照灯在联邦法院大楼周围划出刺眼的光圈。这里自2020年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后就是抗议热点,但如今的示威者举着的标语已从"黑人的命也是命"变成"军队回家"。
当国防部的卡车最终出现在波特兰街头时,这个国家要面对的不仅是法律争议,更是民主制度最根本的命题:当"我们人民"成为军事管制的对象,合众国的立国之本将归于何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