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5年11月3日,84岁的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因肺炎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离世。
消息传来,白宫迅速降下半旗致哀,前总统小布什在悼词中称他是“体面光荣的爱国者”,赞颂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国家服务的忠诚。
但在另一边,社交媒体上却充斥着截然不同的声音。
“战争罪犯终于下地狱了”“他的双手沾满了伊拉克人民的鲜血”,进步派评论员迈赫迪·哈桑直言“他本应死在海牙接受审判”。
一位横跨美国政坛四十余年的实权人物,为何会得到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
他的人生究竟是一部逆袭的“美国梦”传奇,还是一场由权力与野心书写的灾难史诗?
![]()
一路逆袭的政治传奇
迪克·切尼的人生起点,并无太多光环,1941年,他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的一个贫寒家庭,大学期间曾中途辍学。
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影响美国数十年的政治大佬。
他的政治生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国会研究员岗位。
在尼克松、福特两任总统身边摸爬滚打的日子里,他迅速摸清了华盛顿的权力规则,凭借过人的手腕和沉稳的性格崭露头角。
![]()
1975年,34岁的切尼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在水门事件后的混乱时期,政坛人心惶惶,国会与白宫矛盾尖锐,他被任命为福特总统的白宫办公厅主任,成为美国史上最年轻的白宫办公厅主任。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一个年轻人能稳住阵脚,调和各方矛盾,足以见得他的政治能力有多突出。
这份“临危受命”的经历,让他在共和党内站稳了脚跟。
![]()
1978年,切尼当选怀俄明州众议员,这一坐就是6届,期间还拿下了众议院少数党党鞭这样的关键职务。
但他显然不满足于在立法系统深耕,1989年,老布什总统看中他的强硬作风,任命他为国防部长,这一职位彻底点燃了他的“鹰派”基因。
在任期间,他主导了入侵巴拿马和海湾战争,尤其是1990至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美军精准打击伊拉克军队,一战成名。
切尼也凭借这场战争奠定了自己在国防领域的权威,1991年更是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成为共和党内部无可替代的实权人物。
![]()
正当仕途如日中天时,切尼却突然转身离开政坛,出任能源巨头哈里伯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外界对此猜测纷纷,有人说他是为了积累财富,也有人认为他是在等待更好的政治时机。
事实证明,他从未远离权力中心,2000年,小布什竞选总统时,特意请他帮忙物色副总统候选人。
结果切尼兜兜转转,最终把自己推上了这个位置,2001年,他正式就任副总统。
![]()
虚假借口与鲜血代价
切尼的政治生涯在“9·11”事件后迎来了转折点,也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在他的推动下,美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恐战争”,2001年入侵阿富汗,2003年挥师伊拉克。
两场战争让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军事行动,也让切尼的名字和“战争推手”牢牢绑定。
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决策,成为切尼一生中最受诟病的污点。
![]()
为了说服公众支持战争,他公开宣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暗示萨达姆·侯赛因与基地组织、“9·11”事件存在关联。
他在多个公开场合强化伊拉克的“威胁形象”,甚至引用未经证实的情报称“伊拉克试图获取核武器原料”。
然而,战后核查结果却给了这份战争借口一记响亮的耳光,美军占领伊拉克后,翻遍了整个国家,也没能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这场基于错误情报的战争,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根据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和公共事务研究所“战争代价”研究报告,伊拉克战争导致约20万至25万平民死亡。
美军在战争中肆意射杀、关押、虐待无辜平民,无差别轰炸居民区,甚至在费卢杰等地大量使用白磷弹、贫铀弹。
除了战争决策本身,切尼支持的“强化审讯手段”和关塔那摩湾无限期拘押政策,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人权争议。
![]()
所谓的“强化审讯”,其实就是水刑、剥夺睡眠等被国际社会认定为“酷刑”的手段。
这些做法不仅违背《日内瓦公约》等国际准则,也让美国长期标榜的“人权标杆”形象严重受损。
人权组织多次谴责这些政策是“反人类罪”,反战人士更是直接称他为“战争罪犯”,要求将他送上国际法庭。
切尼的一生始终在荣耀与争议中拉扯,即便卸任后,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也从未停歇。
![]()
死亡难掩的罪孽
卸任副总统后,他化身直言不讳的政治评论员,与人合著回忆录,对民主党的政策轮番批评,言辞犀利毫不留情。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在2016年后的政治转向,让他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
一开始他投票支持特朗普,可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事件发生后,他公开谴责特朗普“破坏民主”,与这位共和党“红人”彻底决裂。
到了2024年,他更是做出了让整个共和党震惊的决定,支持民主党人卡玛拉·哈里斯竞选总统,理由是“为了捍卫民主”。
![]()
即便有这样的政治转向,也没能抵消他在战争问题上的争议,切尼直到离世前,都从未承认过自己的决策失误。
2015年面对CNN追问时,他直言“伊拉克战争是正确选择,再来一次我还会这么做”。
2016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他仍坚称“9·11”后美国必须通过强硬手段遏制威胁,这种“无悔”态度,让反对者更加愤怒。
切尼的家人在声明中称他是“伟大且善良的人”,教导子女和孙辈热爱祖国,秉持勇气、荣誉、爱心与善意生活。
![]()
但在伊拉克民众心中,他的名字早已与战争创伤紧密相连。
那些在轰炸中失去家园的人,那些因贫铀弹污染而身患重病的孩子,那些在监狱中遭受虐待的无辜者,他们的痛苦从未因时间流逝而消散。
切尼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却没有让争议随之终结。
他所代表的“帝国式保守主义”正在退场,但他留下的遗产却依然深刻影响着美国和世界。
![]()
两场战争耗资超过2万亿美元,让美国陷入战争泥潭,挤压了国内基建、社保等领域的投入,间接影响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更让全球对美国的好感度骤降,中东、欧洲等地区反战情绪显著升温。
他推动的“先发制人”战略和对总统权力的扩张,也给美国的政治制度留下了深远影响。
![]()
结语
迪克·切尼的一生,是一部充满矛盾的政治史诗,白宫的降半旗和民众的谴责声,共同构成了他复杂的历史形象。
有人说他是“国家安全守护者”,用强硬立场捍卫了美国利益,但更多人看到的,是他双手沾满的鲜血和无数破碎的家庭。
切尼或许可以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离世,不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不会忘记。
死亡或许能让他摆脱尘世的指责,却无法掩盖他犯下的罪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