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重婚罪指有配偶而重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其构成要件包括客观上的重婚行为,以及主观上的直接故意。以下围绕主客观要件,对常见辩护策略进行系统归纳:
一、主观要件之辩:缺乏重婚的直接故意
1.基于错误认识的善意行为
若被告人因受对方欺骗(如使用虚假离婚证明),确实不知对方存在合法婚姻关系而与之结婚,则其主观上不具备“明知他人有配偶”的认知要素。此种情形下,被告人的行为属善意且无过错,不符合重婚罪所要求的直接故意。
2. 已履行合理审查义务
被告人在登记结婚前,如已通过民政部门等官方渠道查询对方婚姻状况,且未发现已有婚姻记录,则其有合理依据相信对方无配偶。尽到审慎注意义务的行为,表明被告人主观上不存在明知故犯的故意。
3. 信赖生效法律文书的合法性
若被告人持人民法院出具的离婚判决书与他人再婚,其有理由相信该文书已解除前段婚姻。如因司法程序瑕疵导致判决未实际生效,由此引发的重婚后果不应归责于信赖国家机关公信力的被告人。
4. 欠缺共同生活的真实意图
若登记结婚仅为获取征地补偿、户籍等特定利益,并无建立夫妻共同生活的真实意愿,则被告人仅有婚姻形式,而无重婚的实质故意,不符合主观要件要求。
二、客观要件之辩:未实施重婚的客观行为
1.前序婚姻关系无效或可撤销
如前一段婚姻因未达法定婚龄、属禁止结婚亲属关系等原因,依法被认定为无效或可撤销,则该婚姻自始无法律效力。在此情况下,被告人后续的结婚或同居行为因缺乏“有配偶”的前提,不构成重婚。
2.未以夫妻名义公开共同生活
重婚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公开、持续地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若双方仅为秘密同居或情人关系,未对外以夫妻相称,且周围群众亦不认为其为夫妻,则即使生育子女,亦不符合“以夫妻名义”这一核心客观要件。
3.法律依据变更导致认定标准变化
以往认定“以夫妻名义同居即构成重婚”的司法解释已被废止。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事实婚姻是否必然构成重婚存在争议,辩护时可主张不应轻易将同居关系等同于刑事重婚行为。
4.存在阻却犯罪的特定情节
即便行为形式上符合重婚特征,如有以下情节,亦可主张不构成犯罪:一是依据生效离婚判决再婚,具有合法依据;二是因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等重大过错被迫离家,属情节显著轻微;三是重婚行为仅为实施诈骗等犯罪的手段,依牵连犯原则应择一重罪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