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任金伟】坤立任河西村支书数十年,在他的带领下,村子始终稳中有进、蓬勃发展,村民们安居乐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谁也没料到,平静的生活在 2004 年被一场风波打破 —— 金中寺的用水纠纷与占地款问题集中爆发。为了追回河西大渠的占地补偿款,部分群众情绪激动,几次放闸断了电站的水源。机器停转不仅影响电站正常运转,更让全村的生产灌溉、日常生活陷入困境。
坤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刻带着村干部一次次上门,耐心细致地给群众做思想工作,试图化解矛盾。可没等事情谈出结果,有人将此事反映到了乡长王义成那里。或许是受了片面信息的误导,王乡长竟认为是有人在背后煽动群众闹事,还把矛头指向了坤立。后来在邢门小学召开的村组干部会上,王乡长当着所有人的面,直接提议让坤立退休,言语间颇有 “勒令辞职” 的意味,甚至当场推荐高家庄的辛留珍接任村支书、步学华担任村长。
坤立望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 那是他守护了几十年的乡亲,又下意识摸了摸自己早已花白的胡须。他心里清楚,这些年为村里的事日夜操劳,身体早就大不如前,精力也远不及年轻时。既然有人愿意接下这副担子,自己退下来,让年轻人历练历练,或许也是件好事。念及此,他压下心头的复杂情绪,当场表态支持王乡长的提议,第二天就郑重递交了退休申请。
乡党委批准退休的那天晚上,坤立独自坐在灯下,翻出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工作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里的大小事:从早年牵头修建电站、盖起崭新的学校,到后来带领群众架起鹳河大桥、整治河道平整土地…… 每一行字迹都浸着汗水,每一件事都像电影镜头般在眼前闪过。虽有对岗位的不舍,可看着村里越来越好的模样,他心里更多的是踏实 —— 河西的日子,总会朝着更红火的方向走。
退休后的日子清闲自在,坤立每天种种菜、读读书,偶尔和老伙计们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晒晒太阳、唠唠家常。可日子久了,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少了点什么。直到 2005 年底,米坪镇的领导突然登门拜访,一番寒暄后,道出了来意:希望坤立能 “二次出山”,重新担任河西村支书,还提名步保国担任村长。
坤立一听,当即摆了摆手:“我都这把老骨头了,精力跟不上,干不动喽!” 可镇领导们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上门劝说,还特意分头联系了他在外工作的几个子女,希望子女们能帮忙劝说。起初,子女们态度坚决地反对:“我爸操劳了一辈子,现在终于能歇下来,该享享清福了,不能再让他为村里的事费心劳神!” 但镇领导们反复强调:“河西的老少爷们最信得过你父亲,他不出山,村里的工作实在难开展啊!”
坤立心里犯了嘀咕:“诸葛亮也不过是三顾茅庐便出山,我坤立何德何能,能让镇领导这般看重?” 一边是领导的恳切劝说,一边是对河西村的牵挂 —— 那些没干完的事、没解决的难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最终,他还是松了口,答应重新上任。爱人在一旁叹了口气,无奈又带着理解地说:“你呀,就是个闲不住的命。” 坤立心里清楚,爱人嘴上埋怨,实则一直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几十年来,无论他做什么决定,她都默默支持着。
重新接过村支书的担子没多久,一件关乎金中寺群众出行的大事提上了日程 —— 架起一座灌河大桥。河西村 620 口人,几乎人人都盼着这座桥:以前过河全靠小木船,遇到汛期河水暴涨,只能绕十几里的远路,不仅耽误种地,孩子们上学也险象环生。“建桥!” 大家一拍即合,当即决定自筹人工、自筹资金,每人先出资 100 元,不够的部分再想办法凑。镇书记郭明清、镇长曹明敏得知后,也全力支持,不仅带头捐款,还四处协调,帮村里解决了水泥、钢筋等关键建材的难题。
大桥动工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主动赶来帮忙:年轻人扛石头、和水泥,干劲十足;老人和妇女们则忙着给工人送水、递工具,工地上人声鼎沸,热闹得像过年。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一座两墩三空、长 120 米、宽 6 米的灌河大桥终于顺利建成。2010 年夏天,灌河遭遇特大洪水,汹涌的洪峰甚至漫过了桥面,全村人都捏着一把汗,生怕大桥被冲毁。可洪水退去后,大家惊喜地发现,大桥除了个别栏杆受了点损,主体结构完好无损 —— 这座用汗水浇筑的桥,成了真正的 “放心桥”。
2009 年冬天,镇书记张大鹏、镇长苗相伟又找到了坤立,语气诚恳地说:“白叔,上级下拨了专项资金,要修小河滩和大河滩的护地坝,我们想请您来当监工,再找几个老伙计一起盯着工程质量,您看行吗?” 坤立立刻答应:“行!这事儿我必须盯!” 他比谁都清楚护地坝的重要性 —— 河西村的耕地大多集中在河边,每到雨季,洪水一来就容易冲毁田地,一年的收成可能转眼就没了。有了护地坝,400 亩耕地就能稳稳保住,老百姓的 “粮袋子” 才有保障。
随后,坤立找到了当年一起干活的专业队长辛好付,还有老队长符荣华、毕喜章、辛发州,五个老伙计组成了 “义务监工队”—— 不拿一分钱报酬,全凭对乡亲们的责任心和一股不服老的劲头。每天天还没亮,他们就扛着铁锹往工地赶,从地基的深度、水泥的标号,到坝体的高度、砌石的密度,每一个细节都查得仔仔细细,半点不敢马虎。有一次,他们发现一处坝体的石头砌得不够严实,存在安全隐患,当即要求施工队拆了重砌,坤立严肃地说:“这是保耕地、保饭碗的坝,容不得半点糊弄,不然我们对不起全村的老百姓!”
就这么顶着寒风、冒着严寒干了两个月,两条坚固的浆砌石河坝终于完工。村民们站在坝上,看着坝体护佑下的平整耕地,脸上满是欣慰:“有了这护地坝,咱河西以后再也不怕洪水冲地了!”
也是在这一年冬天,冬青树组的灌河大桥建设提上了日程。这次建桥,冬青树组的群众积极性格外高,每人主动出资 1000 元;村里的排气管厂也慷慨解囊,捐了 30 万元。还有不少在外的乡亲和好心人伸出援手:孙振祥捐了 5 万元,赵伟捐了 1 万元,赵景波捐了 3000 元,姬海朝和赵伟还额外捐了 60 吨水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桥的建设进展迅速,没多久就顺利竣工。
这一年,坤立已经 72 岁了。岁月不饶人,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精力也明显跟不上,有时候忙一天下来,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在子女们的一再劝说和恳求下,坤立终于松了口,再次向镇里递交了辞职申请,希望能回家安享晚年。镇领导见他态度坚决,又考虑到村里的工作已经走上正轨,各项事务都有了合适的接班人,最终批准了他的申请。
这一次退休,坤立心里没有了上次的不舍,只剩下满满的踏实 —— 该做的事都做了,该建的桥、该修的坝,都一一落实了。河西的路,该交给年轻人接着走下去了。
编辑:李海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