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精准农业” 理念推动下,农民对气象数据的需求从 “区域预报” 转向 “地块级监测”—— 播种看地温、打药避风雨、灌溉测湿度,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数据支撑。鸣乔【MQ-SCQ】手持气象仪凭借 “便携、精准、易操作” 的特点,成为农民的 “田间小助手”,用数据指导农事,提升种植效益。
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对气象数据的需求不同。玉米种子发芽需要地温稳定在 10℃以上,小麦蚜虫爆发需要 25-30℃的气温和 70% 以上的湿度,大棚番茄坐果期适宜温度 22-28℃。手持气象仪不仅能监测空气温湿度、风速、气压,部分带地温探头的机型还能测量地表 5cm、10cm 深度的地温,完全满足不同作物的监测需求,且数据误差控制在 ±0.5℃(气温 / 地温)、±3%(湿度)以内,符合农业生产精度要求。
山东聊城的玉米种植户刘大哥,种了 20 亩玉米地,涵盖洼地、岗地两种地形。往年凭经验播种,岗地玉米常因晚霜减产,洼地则易因积水烂根。今年他用带地温探头的手持气象仪连续监测:发现岗地 5cm 地温比洼地早 3 天稳定在 12℃以上,于是岗地提前 3 天播种,洼地按常规时间播种。出苗后又根据湿度数据灌溉:岗地土壤湿度低于 60% 时浇水,洼地湿度低于 70% 再浇水,避免积水。最终岗地玉米出苗率从往年的 82% 提升至 95%,洼地烂根率从 18% 降至 3%,每亩增产 120 公斤,增收近 300 元。“以前靠‘看天’‘看地’,现在靠数据,种庄稼心里更有谱了。” 刘大哥说。
![]()
手持气象仪
病虫害防控中,手持气象仪的数据是关键决策依据。河南周口的小麦种植户张大姐,最头疼的就是蚜虫防治。她通过多年观测总结出规律:当手持气象仪显示气温连续 3 天稳定在 26-28℃,湿度 65%-75%,且风速小于 2m/s 时,蚜虫繁殖速度最快。今年 5 月上旬,设备监测到这组数据,她立即组织家人喷药,比往年提前 5 天。往年此时蚜虫已开始扩散,需喷 2 次药才能控制,今年 1 次就解决问题,每亩节省农药成本 40 元,小麦千粒重还提升了 2 克,亩均增收 150 元。
设施农业中,手持气象仪的精准性更显价值。江苏徐州的番茄种植户陈老板有 10 个温室大棚,过去全凭感觉开棚通风、调节湿度,导致每个大棚的产量差异很大。今年他给每个大棚配备手持气象仪,制定了 “数据化管理标准”:棚内气温超 32℃、湿度低于 50% 时,开启通风口和水帘;气温低于 20℃、湿度超 85% 时,关闭通风口并开启除湿机;打药时需满足 “风速小于 3m/s、无露水(湿度低于 80%)” 的条件。如今 10 个大棚的番茄产量差异缩小至 5% 以内,亩产从往年的 4500 公斤提升至 5200 公斤,一级果占比从 60% 增至 80%,收购价每公斤高 0.8 元,亩均增收近 2000 元。
![]()
手持气象仪
在国家 “科技壮苗” 行动推动下,多地农技部门将手持气象仪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甘肃酒泉的枸杞种植区,农户购买设备可享受 50% 的补贴,目前已有 80% 的种植户配备了该设备。当地农技员王工介绍:“以前指导农户打药,只能说‘晴天无风时打’,现在能精准到‘湿度低于 50%、风速小于 3m/s、气温 20-25℃时打药’,农药利用率提高 30%,还减少了农药残留和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增产又环保’。”
从大田作物的播种时机,到温室蔬果的环境调控,再到病虫害的精准防治,手持气象仪用 “地块级” 的精准气象数据,让农民告别 “靠经验、碰运气” 的传统种植模式,迈向 “数据驱动” 的精准农业,成为乡村振兴中科技助农的 “小而美” 工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