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于大家来说,
黑头是再寻常熟悉不过的东西了,
但是当“黑头”
长在鼻子以外的其他地方,
比如耳朵上呢?
不少人可能又要心生疑惑了:
可以自己挤出来吗?
这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其他潜在风险?
需要看医生吗?挂耳鼻喉科还是皮肤科?
![]()
网上有人发帖表达困惑。
这种“巨大黑头”看着其貌不扬,但是千万不要挤!尤其在没有感染时,暴力挤压可能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加重感染,增加未来手术的难度和疤痕。同时因为囊壁依然存在,还会反复复发!
这些“黑头”是什么?
实际上,这种长在其他地方的“黑头”,叫做表皮样囊肿(又称皮脂腺囊肿)是一种良性包裹性表皮下结节,内含角蛋白物质。
虽然最常见于面部、颈部和躯干,但表皮样囊肿可出现在任何部位,包括阴囊、生殖器、手指及口腔黏膜病例。
囊肿可能缓慢进展并持续存在多年。“皮脂腺囊肿”一词虽常用但实为误称,因其并不涉及皮脂腺。表皮样囊肿发生于毛囊漏斗部。其他常见同义词包括漏斗部囊肿、表皮囊肿和表皮包涵囊肿。尽管这些囊肿被确认为良性病变,但罕见恶性病变也有可能发生。
如何诊断与鉴别?
医生通常会通过视诊和触诊来诊断。典型的皮脂腺囊肿有以下几个特征:
外观:圆形或半球形的隆起,大小不一,从豆粒大到鸡蛋大都有可能。
触感:通常有弹性,质地较软,可以轻微移动。如果内容物很多、很硬,也可能感觉较坚实。
特征性标志:囊肿中央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深色的小点,这就是被堵塞的导管开口,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内容物:如果挤压,可能会挤出一种白色、豆腐渣样或灰白色、有异味的膏状物。这是角蛋白和脂质的混合物,其特殊臭味来自于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
好发于哪些部位?
表皮样囊肿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有毛囊的部位,但确实更“偏爱”某些区域:
✅面部、颈部、胸前、后背:这些是皮脂腺分布密集的区域,油脂分泌旺盛,导管更容易堵塞。
✅耳周、耳垂、耳后:这是极其常见的位置。因为耳周的皮肤富含皮脂腺,尤其是耳垂。扎耳洞时的轻微损伤、痤疮或日常的油脂分泌都可能导致导管堵塞,形成囊肿。
✅头皮、腹股沟、腋窝:这些区域摩擦较多,毛发密集,也容易发生。
如何科学处理?
治疗选择取决于囊肿的状态,比如是否感染、是否困扰患者。
1
保持观察、千万别挤!
如果囊肿很小也没有症状,没有影响生活,可以保持观察,留意囊肿的颜色、大小、质地是否有变化,先不用急着处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挤!尤其在没有感染时,暴力挤压可能导致囊肿壁在皮下破裂,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加重感染,增加未来手术的难度和疤痕。
但是当囊肿出现感染症状时,就需要就医处理了。
2
如果囊肿感染了(红、肿、热、痛)
此时不能立即做根治性手术,因为组织水肿、脆弱,难以完整切除囊壁,且感染扩散风险高。应遵循感染期处理路径:
药物治疗: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克林霉素等)用于控制全身性感染,或者外用抗生素(如百多邦等)帮助控制局部细菌。有时医生还会向囊肿内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以减轻炎症和肿胀。
切开引流:如果已形成脓肿,需要切开引流——即切开一个小口,将脓液和囊肿内容物排出,缓解疼痛和压力。
根治时机:待感染完全消退后(通常需 1—3 个月),再安排一次计划性的手术,将囊肿连同其壁完整切除。
3
“治本”的方案:手术切除
这是唯一能根治且复发率极低的方法。手术的核心不是单纯地把里面的东西挤出来,而是必须将整个囊壁完整地切除。
不过这个手术很小,门诊即可完成,局部麻醉,一般15—30 分钟。医生会做一个小切口,将囊肿与周围组织分离并完整取出,然后缝合。通过完整切除来治疗未感染的囊肿,是效果最确凿的方法。
所以总的来说,
如果你对自己身上的肿块
有任何疑虑,
最明智的做法是咨询医生
(皮肤科或普外科)。
专业的诊断是获得正确治疗的第一步。
转发提醒!
来源:科普中国 长江日报
编辑:胡苓莉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袁孝椿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和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