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代的状元,那可真是读书人眼里的顶峰,考中了就等于抱上金大腿,仕途起点高得让人眼红。
别看中状元听起来风光无限,其实他们的官场路子也分两种,一种是留在京城里慢慢熬,另一种是外放到地方上去折腾。留在京里,混个四品官帽子基本不费劲,外放的话,起码能保个二品的位置。
![]()
先说说状元刚中试的待遇吧,这事儿从发榜那天就开始显摆了。清代殿试一出结果,状元就直接被封为翰林院修撰,这是个从六品的官职,专为状元量身定做的。榜眼和探花呢,得从七品的编修干起。
其他二甲三甲的进士,还得额外考个朝考才能争着进翰林院,状元直接免了这关,等于省了至少三年的弯路。你想想,一般进士得从吏部候补开始排队,状元一脚踩进翰林,这差距拉得老大。
进了翰林院,状元还得去庶常馆学习三年,这地方不是正经官位,就是个进修班。三年期满,其他庶吉士得参加散馆考试,分一二三等,一等才能留翰林当编修,二三等可能外放知县,末等直接回进士队列从头来。
![]()
状元呢?直接免考,直奔翰林任职。表现好点,三年后就能升到侍讲或者侍读,这些都是正四品的职位。说白了,在京里头,状元升四品就跟吃饭喝水似的,顺天顺水。清代规矩里,翰林院这块儿本就是清贵地方,状元起点高,轮到他们时,升迁速度快一截。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状元还有些额外加成。比如,很多状元散馆后就被挑去南书房行走,或者当经筵日讲官,这些活儿级别不高,但天天贴着皇帝,消息灵通,机会多。康熙朝开始,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就固定由前科状元来干,这不光是荣誉,还能拉关系网。
留在京里的状元,大多走学官路线,先翰林院,熬几年转詹事府,再往内阁学士或者礼部侍郎爬。乾隆朝之前,基本没状元外放的例子,他们就这么一步步往上拱,十来年就能摸到侍郎或者尚书的边儿。
![]()
留在京里头,四品对状元来说真不算事儿。拿个例子,乾隆二十五年中状元的毕沅,刚进翰林就是修撰,乾隆三十年升侍读,四品帽子稳稳戴上。那时候他已经在翰林院干了五年,批文书、修书籍,顺带侍驾讲经,升迁水到渠成。
其他状元也差不多,散馆后直接四品起步,熬几年再往上挪。相比之下,一般进士想摸四品,得拼死拼活,四品就是他们一辈子的坎儿。状元这起点,等于多出三五年缓冲期,够他们在京里头站稳脚跟。
再说外放这块儿,这才是状元仕途的另一条腿。乾隆朝之前,朝廷把状元当宝贝,绝不轻易外放,怕丢脸面。他们的路子固定:翰林—詹事府—内阁学士,稳扎稳打。乾隆二十五年后,才冒出外放的苗头,最早就是毕沅。
![]()
外放起点最低也是知府,正四品,比一般进士高出一大截。升迁速度还快,保底二品布政使是起步价。乾隆三十二年毕沅先去甘肃当巩秦阶道、安肃道,五品职位。干了三年,乾隆三十五年升陕西按察使,四品,管司法。次年又跳到布政使,二品,管财政民政。
状元仕途好,根子在制度上。清代科举重文,轻武,状元是文官的标杆,朝廷给他们开绿灯。翰林院是清流,进去了就等于进了快车道。相比明代,清代更注重实学,状元不光会考,还得会办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